ENG

通識國教均不應變成政治科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去年七月,也就是今年反國民教育「風暴」爆發前剛好一年,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曾召開聽證會,聽取各界對「國教」開科的意見。席間贊成和反對的聲音雖已呈現壁壘分明之勢,但最終事件發展至一次大型群眾運動,逼令政府撤回課程指引,這恐怕是大家當初所始料不及的。筆者記得曾在本欄撰文指出,大家應抱開放和持平的心態來看待「國教」,並建議若將「國民教育」改為「國情教育」,繼續吸納意見,不斷完善,相信此舉會有很大的討論空間。直至今天,筆者仍然維持這個觀點,也希望社會各界能本着理性務實的態度來討論,並尊重學校的決定。

重審「國教」 勿步通識後塵

畢竟推行「國教」,應該讓年輕人從而更了解國家,故最重要是學得開心、活學活教,藉此培養興趣、激發思考和求知慾。因此,科目本身切忌流於刻板說教和死記硬背,可選擇通過交流或演講等形式進行,也不必拘泥於一個硬性的課程指引,更不應淪為一個純粹為考試而教的科目或計算學分的工具。否則,「國教」只會步「通識科」的後塵,令很多學生和家長談之色變、不知所措。事實上,「通識科」的硬推已經令廣大同學和父母怨聲載道,當局應該認真吸取教訓,把握這次重新審視「國教」的契機,一併對「通識科」進行檢討,尤其針對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否可由「必修」改為「選修」。

倡全面檢討 減師生負擔

政府推行「通識科」,原意是為了早日實現「全人教育」,革除過往「填鴨式」制度的弊病,本意是好的。可是,當局在推行的過程中,忽略師資配套,導致課程內容空泛抽象,教學和評分基準虛無縹緲、各自演繹,猶如「打盲拳」一樣令學生無所適從,所帶來的精神負擔和壓力可想而知。

自「通識科」從醞釀到推行以來,筆者對它作為新高中學制下的必修核心科目,一直抱懷疑的態度。我曾親自審閱過一些通識試卷,發現當中的題目,與一些大學政治行政系課程的考試試題雷同,既抽象又艱深。要求一些只有十來歲的中學生充分掌握和拿捏這類抽象的政治概念,根本是強之所難。有些同學因此要靠背誦報章社評,一些更對「通識」恨之入骨;有些則唯有「看風駛?」,以老師的政治主張為依歸。

我更曾接獲投訴指,某直資學校的通識老師,以粗言穢語、講「鹹濕」笑話來試圖討學生喜歡! 可見「通識科」的教學質素完全取決於老師的水平,範圍太廣泛,評核太主觀,準則模糊不清。若把它作為選修科,起碼按同學的興趣自行去選擇,此舉家長、學生和老師所承受的壓力可大大減輕;但如今一下子強推為必修科,只會對學校、學生和家長帶來沉重壓力,製造混亂。鑒於「通識科」已變成了不湯不水的教學和學習負擔,當局應趁着社會熱烈討論國教之際,一併對「通識科」進行全面檢討。

梁美芬

刊於星島日報 (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