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對國民教育爭議的反思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正式開鑼,有議員提出動議辯論,促請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及要求教育局局長下台,同日在政府總部外,又分別有反對或支持國民教育的市民集會,顯示這議題仍然頗受關注。

須充分討論方可落實

平心而論,關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無論中外都有類似事例,並非香港特區政府獨創。例如,英國在一九八九年已成立專門基金會 Citizenship Foundation,旨在「培育年輕人的公民技能,以及其對法律、民主和公共生活的知識和了解」。英國教育當局在一九九○年已將公民教育列入國家課程,在○二年更列為中學「法定基礎科目」,成為必修課程。至於本國例子,筆者最近看了一本書,名為《老課本 新閱讀》,內容主要關於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該書附有世界書局民國二十二年〈即一九三三年〉版,初級小學學生用的《模範公民》手冊的第八冊。這本手冊的封面印有一段「願辭」:「我願遵守中國公民規律,使我身體強健,道德完全,做一個中國的好公民,準備為社會國家服務。」這正是當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的主旨。

有議員在動議修正案中提到,「培養下一代的獨立思考和建立他們的普世價值,對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至為重要」。本人對此十分認同,但並不覺得這些原則與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有甚麼矛盾。事實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的課程宗旨正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問題在於,社會必須經過充分的諮詢、討論,就其主要內容及推行方式,取得大致共識,才可以落實。

官員下台非公正判決

如果貿貿然認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現屆特區政府匆匆推行,甚至質疑其帶有洗腦目的,恐怕與客觀現實不符,對特區政府及公務員團隊亦不公道。上一屆特首曾蔭權在《二○一○至一一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素質。對於這個課程宗旨,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反對,因此,當時社會未見有強烈的反對聲音。政府於是開展一系列工作,花了不少時間和資源,去推動這個項目,並非急就章;但可惜,其中仍有不少引起抨擊的具體內容,如有些帶偏頗的教材等問題。

我認為,特區政府確實有必要反思整件事情,虛心聆聽反對者的意見,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但如果說現屆特區政府在這件事上完全漠視民意,甚至要求相關官員問責下台,卻不是公正的判決。事實上,為免對社會造成嚴重分化,特區政府曾不斷嘗試採取各種合適措施,包括成立以胡紅玉女士為主席的「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進行不設任何前提的探討,最終亦接納該委員會的建議,正式擱置課程指引。

實際上,國民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同學認識「史實」和「事實」,讓同學分析、思考。至於同學是否有對國家民族之情,是同學的自發判斷,不需靠外力灌輸。因此,我也認為香港應推行完整的中國歷史課程。我讀中學的年代,中一至中五都上中史課,中一從三皇五帝開始學習中國歷史,然後愈高年級愈近代,內容也愈複雜,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國民教育課程。

無論如何,我和不少業界朋友都希望,這次德育及國民教育風波能夠盡快告一段落,重建社會上的互信。

盧偉國

刊於星島日報 (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