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經民聯提「廿五萬公屋重建全啟動」計劃
倡重建26條舊屋邨有助解決輪候冊人龍
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經民聯提出「廿五萬公屋重建全啟動」計劃,額外增加 25 萬個公屋單位,有助解決公屋輪候冊人龍問題。

升斗市民上樓難,是香港房屋供應方面的老問題。目前公屋輪候時間長達5.6年,同時多條舊屋邨日久失修,對居民生命安全構成潛在威脅。經民聯為此進行專題研究,提出「廿五萬公屋重建全啟動」計劃,分階段重建全港26條舊屋邨,料重建後比原有單位至少增加25.5萬個單位,有效幫助解決公屋輪候冊人龍,更可改善舊屋邨居民居住環境,同時提供19萬個就業職位,有助提振經濟。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以目前綜合發展區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為6.5倍計,重建26條舊屋邨估算可提供多達36萬個單位,比原本的10.5萬個單位多出約25.5萬個單位,增長達242%。根據房委會的資料,截至2020年9月底,共有26萬宗公屋申請,因此重建計劃可以幫助消化公屋輪候冊人龍。如果重建有序進行,每年都有一定數量重建單位落成,更有助達到《長遠房屋策略》每年公屋及「綠置居」供應目標,成為未來公屋供應的主要來源。

盧偉國指出,重建計劃與《長遠房屋策略》並無牴觸,皆因舊屋邨不能「千秋萬代」地存在,特區政府必須對此有長遠的想法以及完整的規劃,在興建新屋邨的同時亦重建舊屋邨,才是幫助市民上樓的良策。他又指,參考由1988年至2010年進行的「整體重建計劃」,假設用20年時間推行大型公屋重建計劃,平均每年可創造最少9500個就業職位,將可為工程界及建造業提供大量就業職位,令業界可以穩健發展。

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表示,重建舊屋邨既帶來大量穩定供應,又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更可以改善舊公屋的安全衞生隱患等問題,聯盟早前進行的民調結果更反映不少公屋居民均樂於接受重建計劃,「辛苦幾年,以後就可以安居樂業」。他進一步指出,香港住屋問題嚴重,單靠新建屋邨不可能達到《長遠房屋政策》的目標,加上香港未來人口只會上升,若然解決不了房屋問題,公屋輪候隊伍愈排愈長,只會形成惡性循環。他呼籲政府重新檢討公屋政策,停止以食古不化的態度處理問題,要以「新思維」善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希望政府攝高枕頭諗清楚如何接受經民聯的建議」。

林健鋒建議政府考慮重建公屋帶來的龐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盡快推出大型公屋重建計劃,制訂可操作的指標,分階段重建26條舊屋邨,改善市民生活環境,並呼籲政府應在《長策》中作出重要政策宣示,將重建公屋列作公屋供應主要來源,顯示政府增加公屋供應的決心。他又建議政府參考房委會「整體重建計劃」的做法,制訂「公屋重建計劃」,為重建舊屋邨定下路線圖及時間表,讓受重建影響的居民、公屋申請者等持份者有所準備,並每年審視重建進度,確保重建有序推行。為確保公屋重建嚴格執行,他促請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作為房委會主席,有責任嚴格監督房委會的執行進度,確保房委會的工作按指標進行,並建議按實際情況分期注資房委會設立「公屋重建基金」,專款專用,為重建提供財政支持。

經民聯副主席梁美芬表示,特區政府須在公屋重建設立時間表和目標,才能讓輪候公屋的市民看到希望。她提出「原區安置」,集中動用同區單位安置受影響居民,維持他們的社區網絡,避免他們重新適應新環境,從而提高居民對重建的認同及支持,有助計劃順利進行。而房委會應與房協加強合作,在同一地區展開策略性重建項目,整合雙方各自擁有的土地資源,共同推動旗下舊屋邨重建。

梁美芬又指,新一份《施政報告》指,房委會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旗下3幢工廠大廈可用作發展公營房屋,她建議將重建房委會工廈與公屋重建計劃互相配合,在工廈原址落成的單位,悉數用作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居民。此外,她亦指出特區政府可以積極推動將公共設施遷進岩洞,騰出土地興建公屋,落成單位用作安置受重建影響的公屋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