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施政宏圖還需人才配合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經濟發展委員會」將檢討產業發展策略和政策,實踐「做多做闊」的施政方針,令產業得以更多元化。我十分認同特首的方向,香港人頭腦靈活,充滿創意,在傳統支柱產業之外,年輕人更希望可嘗試更新的事物,去走新的路,百花齊放的經濟才是最具活力。

發展產業必須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配合,早前政府進行的人力資源推算指出,2018 年人力供求會有14000 人短缺,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的人力需求均較整體高。在知識型經濟之中,學歷已不是唯一的標準,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產業發展有更大重要性。

部分配額撥予內地優才

產業發展除了資金,還要有專業的人才來支持,尤其是從無到有的過程之中,優秀人才的能力和經驗更是必不可少。以檢測和認證產業為例,香港法制完善,擁有高質素的大學和研究院,兼且交通發達,資訊流通,發展檢測和認證服務的基礎良好,但亦須在中藥、珠寶等各個領域擁有足夠的檢測人才,才能實現成為檢測和認證中心的目標。

又例如屬創意文化的動畫產業,要發揮港人創意,像彼思動畫(Pixar)和夢工場(Dreamworks)創作出行銷全球的作品,並不是大灑金錢就可以,還要囊括各類專才的創作團隊。

故此特區政府應早日評估各個產業的人力需求,尤其是政府銳意大力發展的優勢產業,以免人力資源成為發展的阻力。人力供應不外乎本地培訓及輸入專才兩個途徑。本地培訓需時,而且統計處推算在本地出生率下降的影響下,15 至60 歲人口會由2013 年的492 萬下降至2018 年的483 萬,到2030 年更只得462 萬,香港的勞動人口將持續減少。

現時每天150個的單程證配額,如果能加以善用,也可以是補充勞動力的途徑,政府可嘗試將部分配額撥予內地優才,調整人口結構。

適度輸入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是值得考慮的方案,特別是高新科技和環保能源等領域,對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生活質素的重要性已是人所共知。培育本地人才非常重要,但我們活在節奏急速的世界,科技日新月異,機會轉眼即逝,不能等待本地人才成熟才再談發展產業。

南韓早於1989 年便已制訂《尖端產業發展五年計劃》,支持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項目研究,又在大學培訓人才,今天SAMSUNG 和 LG 等得以成為世界品牌,是多年以來累積的成果。香港有自己的定位,不能直接比較,但空有各種優勢,卻因過往未有大力培訓人才,白白讓發展產業的機會流失,實在可惜。

讓港人汲取專才經驗

科技發展是不會等人的,輸入優秀人才、優化人口結構,既能彌補本地人才的不足之處,又能加快產業發展的速度,保持香港競爭力。而優秀人才亦可發揮指導的作用,協助培訓本地專才,讓港人汲取他們的經驗。

此時正值全球經濟核心東移,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潛力大,無論是中國還是東南亞國家,均是求才若渴。對優才而言,也希望能把握機會發揮所長,際此歐美經濟失色,失業率高企,更是香港爭奪全球頂尖人才的機會。

相比起鄰近的新加坡多年來吸引逾百萬各類外地人才,香港在優才方面的配套並不足夠,申請要經過嚴格審核,簽證的限制多,要安排家人一同來港亦要經過一定程序,家人來港又不能受僱工作,加上生活成本高,國際學校學位有限,若不改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及其他配套,將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有發展多元產業的雄心壯志,也要有科學化的評估,清楚計算各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加大對本地專才的培育,並以便利的政策和完善配套來爭奪優秀人才,吸引人才來港,為產業發展帶來動力。

(刊於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