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抗疫基金應涵蓋更多行業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受到中美貿易戰、反修例運動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三重打擊,香港正面臨回歸後最嚴峻的經濟危機。特區政府推出三百億元「防疫抗疫基金」以來,對於部分受惠行業而言,固然是一場「及時雨」,有助紓緩當前的經營問題;然而,部分行業包括貿易和製造業等未有受惠今次措施,但它們的情況同樣是水深火熱,我促請當局考慮推出新一輪措施,以涵蓋更多受到嚴重影響的行業及中小微企。

我與經民聯議員日前約見政務司司長,反映業界現時的處境。最新公布的「採購經理指數(PMI)」急跌至有紀錄以來最低,反映市場對前景非常堪憂。事實上,不少企業已面臨「生死存亡」邊緣,隨時準備「執笠」,要令基金真正發揮到「及時雨」和「應急錢」的作用,有關「救命錢」必須盡快發放,手續亦宜鬆不宜緊。

貿易及製造業經營困苦

我們亦向當局反映,自抗疫基金推出後,不少行業代表感到被政府遺忘,他們的慘況與旅遊、零售及飲食業無異,以貿易和製造業為例,農曆新年後至今既接不到定單、工廠亦不夠工人開工,但他們仍要繼續交租和支薪,經營情況苦不堪言。當局實在有需要擴大有關措施,涵蓋更多需要支援的行業。

會展業方面,雖然政府推出短期措施,向所有參與貿發局展覽及主要會議的參加者提供五成資助,但事實上,會展業經過這幾個月停頓後,真正復甦可能需要一段長時間,因此當局應考慮加碼資助,以吸引更多參展商;與此同時,我們認為更到位的方法是直接支援參展商及買家,促請當局研究。

我們亦關注,在疫情過後,政府有何具體的政策措施,讓企業恢復元氣。須知道今次情況有別於○三年的沙士,當年中央開放個人遊,帶動各行各業走出谷底,但香港今時並非往日,即使中央再推出惠港措施,香港亦需要「爭氣」和配合。如果社會繼續爭拗不斷、企業看不到香港未來前景,又怎會繼續作長遠投資?

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必須及時與各持份者溝通,為日後工作做好準備。「派錢」過後,如何凝聚社會力量、振興各行各業,為香港「搵錢」、創造就業,對政府而言才是真正的考驗。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