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從「惠台31條」看香港的發展和未來 (張俊勇) – 評論文章

 

2018年2月28日,國台辦聯合發改委等31個中央部委出台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合作交流的若干措施》,又稱「惠台31條」,以便利台灣人民在大陸的學習、創業、就業,以及生活,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

「惠台31條」是近年來大陸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中的最新措施,也是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交流停滯之後大陸對台工作的新思維和路徑:直接訴諸於台灣民眾,而不與不承認一中原則的台灣當局接觸。

吸納台灣專業人才

此次「惠台31條」主要通過對產業和人才兩部分的政策促進兩岸的交流。一方面針對在大陸投資的台灣企業,開放參與產業領域並提供優惠的稅費扶持,在國家重大發展計劃中把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一視同仁,比如給予台灣在大陸投資企業在「2025中國製造」行動計劃中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的政策、給予符合要求的台資企業以15%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允許在大陸註冊獨立法人的台灣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等「國民待遇」;另一方面更是針對台灣的專業人才,放寬台灣人民赴大陸考試、工作的限制,開放共134項專業技術、技能職業資格考試,允許台專業人才申請「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以及各種國家級基金等等。

「惠台31條」的出台無疑在台灣島內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在台灣與大陸各方面實力此消彼長,台灣經濟長期不振,薪資增長停滯的情況下,大陸的市場早已對台灣民眾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此次「惠台31條」的一大亮點在於給包括醫生、金融從業者、高校教師、娛樂產業從業者、高科技人才等專業人士和年輕人以前未曾有的待遇。

台灣各界於「惠台31條」發布後,紛紛表示這一系列政策將會繼續強化大陸對台灣人才的「磁吸效應」,加速台灣產業和人才的西進,使得台灣空洞化。在《遠見》雜誌的民調中,68.5%的受訪者對台灣政府因應「惠台31條」表示沒有信心。

「惠台31條」中的很多內容實際上是早前大陸與台灣商定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的內容,但由於2014年初所謂「太陽花運動」的原因被擱置。在「惠台31條」發布後,台灣東森新聞立即進行了民意調查,其中52.6%的了解此次對台優惠政策的受訪者表示想要去大陸就學、就業、創業或生活。

台灣《遠見》雜誌的調查中,全體受訪者中有41.7%願意前往大陸發展,被認為所謂「天然獨」世代的18-29歲的年輕人中這一比例高達59.6%;而當被問到「惠台31條」是否會增加往大陸發展的意願時,18-29歲的年輕人的肯定回答更是達到了61.6%。

兩份民調都明確顯示,「惠台31條」收到了十分正面的效應,呈現出了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在大陸經濟不斷發展且對台灣民眾釋出善意並提供優惠條件的情況下,雖然兩岸政治上的交流中斷,卻有愈來愈多的台灣民眾願意前往大陸發展。另一方面,體現了一種政治效應,說明有針對性的、正確的對台政策是可以逐步化解所謂對大陸的不友善的態度,再加之台灣經濟長期不景氣、年輕人低薪等問題,民眾對於台灣當局應對的失望和對前往大陸的意願形成鮮明的對比。

港人應善用優惠政策

對於「惠台31條」,大多數香港的媒體只是從兩岸關係的角度進行報道,卻沒有能由此思考香港的角色和未來。「惠台31條」當然是十分重大的政策優惠,但港人通過「一國兩制」在內地所獲得的待遇遠遠超過台灣。

實際上,根據筆者的對比,「惠台31條」中的大多數政策港人要麼早就通過CEPA架構所享有,要麼是中央針對港澳台一體適用的優惠。CEPA採取的負面清單模式給予港人的利多顯然是比正面表列的所謂「惠台31條」有更為實際的深度和廣度。那麼,從「惠台31條」對台灣民意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更應該思考內地和香港日益深化的交流合作所能給香港帶來的政策本身和政策之外的影響。

台灣與大陸有實際的政治問題,甚至在某些問題上有激烈的衝突。現階段,官方交往暫停,在大陸持續對台灣民間釋放善意的情況下,台灣願意與大陸交流往來甚至是願意前往大陸發展的民意卻日益增長,已經佔到多數。

反觀香港,在享有比台灣更多的優惠政策且中央持續地在推動便利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就學的措施的情況下,如果輔之以政府適當的宣傳、引導,讓更廣大的市民,特別是青少年了解這些優惠政策,港人對與內地的了解、態度一定會往更加正面的方向發展。

讓更多的港人從這些政策中受惠,了解內地的發展,是一種更加實際有效的「國民教育」和「國情教育」。更進一步的,當台灣民眾已經有如此高的意願前往大陸發展時,享有更好待遇的港人更應好好利用內地發展的機遇,無論是在大灣區還是在全國範圍內更大的舞台上發揮自身的優勢,展現自己的價值。

毋須擔憂負面效應

對於包括「惠台31條」在內的大陸相關政策,很多台灣人會憂慮導致企業和人才的外流,使得台灣產業空洞化。

在《遠見》雜誌所做的關於「惠台31條」的民調當中,71.5%的受訪者擔憂這一政策將加速台灣的人才流失。這實際上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台灣經濟長期停滯不前,與大陸的發展此消彼長,使得大陸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原本就對高端人才產生了愈來愈大的吸引力。

現階段,民進黨政府的政治立場使其與大陸零互動,更因此被以大陸為主導的區域經濟整合所孤立。面對大陸的吸引力和更加優惠的待遇,台灣的人才和企業勢必西進,但又因為沒有與大陸的整合和溝通,成了真正的單方的「磁吸效應」。

香港的情況恰恰相反,香港持續繁榮、保持充沛的活力,並不存在台灣所謂人才流失的內因。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積極參與內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中央的各種國家戰略和計劃也都考慮到香港,諸如「大灣區」、「一帶一路」等規劃都有香港的重要地位,並且香港在其中會扮演十分重要甚至無可取代的積極的角色。

中央對於香港的政策一方面是便利、優惠港人,另一方面更是一種使得內地和香港取長補短,利用雙方的優勢形成雙贏、推動國家發展的整體安排。這樣的合作關係不會使得香港空洞化,反而會讓港人擁有內地廣闊發展的舞台,也能吸引大陸的人才來港為香港服務。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雙贏的過程。

當然,在此31條以外有個別針對台灣民眾的政策相較港人優惠,比如外傳新一代的台胞證號碼將改為與內地居民身份證相同的18位,使台胞證的效用與身份證無異。這是現在港人所持的回鄉證所不具備的,也是港人在內地遇到的許多問題中的一個「痛點」,這需要特區政府持續向中央溝通、爭取。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要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香港的未來當然需要繼續發揮香港的優勢,但更重要的是基於香港的優勢抓住整個國家發展的機遇擴大發展。

從「惠台31條」台灣民眾所反應出來的對赴大陸發展機遇的嚮往,以及對台灣自身發展的憂慮當中,更能體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既能高度自治又能受惠於「一國」的重大意義。

(刊於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