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如何從港珠澳橋獲最佳效益?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近日有數則新聞與港珠澳大橋相關,再次引發一些人所謂「大白象工程」的議論,亦有人質疑香港在鄰近地區的競爭中會否被邊緣化,筆者認為值得認真探討。

據報道,特首梁振英在八月十二日率領問責官員訪問珠海時,珠海市委李嘉書記透露,大橋的內地主要工程預計明年基本完成。至於香港段的最新進展,運輸及房屋局張炳良局長表示,項目牽涉工程技術上的諸多挑戰,港珠澳三地組成的委員會爭取在今年底前完成對工程項目的評估,以便估算具體完工和通車時間,亦會關注相關延誤對造價的影響。

政治干擾造成延工超支

平心而論,大型公共工程出現延誤或超支並非罕見,因為期間可能出現無法預料的因素。例如,由於水文、地質和航道等問題,港珠澳大橋要採取橋隧結合的方式,但在興建海底隧道階段,淤泥、潮汐、海流等問題嚴重,令施工過程遇到不少困難。另一方面,香港政治因素對大型工程也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以致港珠澳大橋的發展一波三折。經回歸前後多年的醞釀、討論、論證,項目終於在○七年列入本港十大基建。主橋工程本來於○九年底展開,但在一○年一月,有居民就大橋申請司法覆核,官司纏訟幾近兩年,直至一一年九月,政府才上訴得直,相關工程延遲差不多兩年才開展。當局須額外以加人、加班及增加工程設施等辦法來壓縮工程時間表,希望能把實質完工延誤減至一年,而相關香港口岸工程核准預算的三百零四億中,有六十五億元是由於司法覆核造成的額外開支。牽一髮動全身,這番延誤亦引致同期整個社會的工程數量增加,同一時間競逐各種資源,以致造成勞動力緊缺、工程費用上漲等問題。由於政治干擾造成延工超支、浪費公帑,令人歎息。

另一則新聞是,內地相關部門正加快連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通道的審批工作,爭取今年年底落實,工期六年,建成後將使兩市形成「半小時生活圈」。有人重提港珠澳大橋當初的設計由雙Y變成單Y方案,沒有包括深圳,並謂深中通道一旦開通,將加劇深港競爭,甚至令香港被邊緣化。我認為,珠江三角洲一帶城鎮密集,客流、物流、車流量巨大,在虎門大橋與港珠澳大橋之外多建一條深中通道,可進一步提高交通網絡的暢達性,更有利於區域互動發展。

政府須做好監督

究竟香港如何從港珠澳大橋獲得最佳效益呢?首先,特區政府必須與各持份者加強協調,做好監督工作,盡量減輕因延誤或超支造成的影響,讓大橋早日順利落成。其次,香港口岸人工島總面積約為一百五十公頃,當局正展開「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發展的規劃、工程及建築研究」的第一階段社區參與,為期兩個月至九月七日止,以探討如何發揮其獨特的地利優勢,發展「橋頭經濟」。有本港學者曾經就港珠澳大橋落成對香港經濟效益進行獨立調查研究,顯示若大嶼山旅遊會展業能充分發揮經濟群組效應,則未來十年將為香港額外帶來約七百億元至九百億元經濟收益 (以一二年價格計算),而且還未計算其他產業界如物流、工商貿易、專業服務等的間接得益。我認為,與克服工程技術的困難相比,凝聚社會各界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共識,顯得更為關鍵、更具挑戰性。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