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團結港人 開拓商機 重振經濟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特首選舉提名期結束,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報名時提交了786張提名票,我也是其中一名有份提名他參選的選委。今屆選舉委員會合共1,400多人,他取得的提名票已經高於當選門檻,亦反映李家超在選委心目中是眾望所歸。李家超提出未來施政會有三個方向,包括「以結果為目標,解決不同問題」、「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及「奠定香港發展穩固基石」,期待他進一步提出具體政綱。本港過去經歷修例風波和疫情的雙重打擊,經濟民生陷入低谷。寄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為香港經濟復甦作出部署,就如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握商機推出更多政策,支持香港工商界及整個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出新局面。

「十四五」規劃指出要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新班子應設法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新一屆政府可爭取國家支持,疫後在香港主辦「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論壇」,邀請中央領導及相關部委首長出席,加強香港在「雙循環」的角色和功能,協助港資港企拓展大灣區及內地市場,便利港商於內地銷售產品。

吸引人才增競爭力

李家超指出,「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人才正是香港競爭力之本。香港作為安全穩定、活力十足的國際大都會,具備法治、資訊自由、尊重多元文化和包容等優勢。惟近年全球爭奪人才競賽白熱化,疫情亦影響了部分外地人才對香港的信心,政府須盡快制定更進取的人才政策,吸引高技術人才來港工作生活。例如對非中國籍海外人士留港申請作酌情處理,建立「新經濟人才庫」吸引創科產業精英,完善教育配套,照顧海外人才的子女就學需求。

如何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是下屆管治班子不可迴避的必答題,社會期待新一屆政府,真正做到「以結果為目標」,令廣大市民安居樂業。當局應該在房策上訂立清晰建屋目標,包括將人均居住面積200平方呎訂作具體政策目標,並爭取十年內開發2,400公頃土地,增加6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讓市民先看到「上樓」曙光。

要做到加快「上樓」,政府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審視現行法例及程序,改善部門各自為政的狀況,簡化漫長的規劃、諮詢過程;另一方面要秉持「運輸基建先行」思維,同步進行規劃與收地建屋,在一些已經劃為住宅區的地區,爭分奪秒覓地建屋,紓緩迫在眉睫的房屋問題。

加快建屋推動創新

李家超曾表示,他若當選,會保留及推進有利香港的政策和措施,延續現屆政府好的政策,包括「北部都會區」開發。我同意他的看法,開發新界可為港帶來多重效益,除了能紓解房屋問題,同時可將新界打造為「產業之區」,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新興產業提供足夠土地配套。政府可善用新界地利之便,將其定位為大灣區「融合之區」,發展全新商業中心區,抓緊前海擴區擴容、皇崗口岸重建和實施「一地兩檢」的新機遇,推動香港發展口岸經濟,助力港深融合。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落實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令香港發展重回正軌,立法會運作井然有序,香港更需要加快重振經濟民生的步伐。期待新一屆政府團結港人,與社會各界真誠合作,帶領香港走出「疫」境。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