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千億財赤之我見(石禮謙) – 評論文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計本財政年度有超過1000億元赤字,遠高於年初預算案估計的563億元,是僅次於前年2325億元赤字的歷來第二高財政赤字。若如所料,政府的財政儲備會降至8000億元,隨時跌穿一年政府開支的「心理關口」。

落實0+0 樓市撤辣

入不敷支主因是經濟差,股市樓市疲弱,地價收入與預算收入差距大,利得稅及薪俸稅稅收低於年初估算,收入自然難如人意。通脹、加息、戰爭,外圍環境由不得香港,但香港若能審時度勢,趨利避害,採取穩定投資者信心措施,會有助於減少赤字,紓緩壓力。

恢復經濟首要是恢復通關,向全球開放,而且是「0+0」非「0+3」的真正復常。疫情3年,香港人、財兩失,且重創靈活應變、高效有序的國際形象,削弱香港的地位。要讓外界回復信心,香港須認識到凡事意識形態先行、政治正確為大的思維模式對營商環境之不利,認清香港優勢正在退卻的事實,不作「有麝自然香」,投資者終究會回來的虛幻期望。要調整防疫措施,跟上全球開放步伐,要面對當下人、財、機會外流客觀事實,尋求穩外資、穩人心、留企業、留人才的良策,扭轉當下頹勢。

其次是穩定內部經濟,包括取消延續12年的樓市「辣招」,釋放穩定樓市訊息,避免恐慌加劇,將穩樓市與穩經濟掛鈎,減少樓市震盪對經濟的傷害。

政府用「辣招」減低投資和外來需求,優先顧及「未上車」港人的政策目標經已脫節,變得毫無意義。現實是「炒樓絕跡」;新樓供應充足,二手樓交投萎縮;加息、移民及「走資」令業主劈價求售,樓價跌跌不休。市場早已由買家主導,業主賣樓難,買家選擇多,主導權於置業人士一方,根本毋須措施去「優先」和「顧及」。

「辣招」過往作為樓市降溫招數,今日則是一項阻礙外來投資的經濟政策。外來投資者在香港投資物業不單是投下對香港信心一票,亦為香港帶來匯聚效應及連帶影響,如創造就業、促進消費、加強與全球聯繫、提升香港影響力。現時香港勞動人口已減少約6%,降至375萬人,是接近10年來的最低點。考慮到出生率持續偏低,放寬限制有利於吸外來人才,彌補人口下降,這對香港長遠發展有正面作用。

政府有責任解決房屋問題,但解決問題要靠「雙軌制」。私人市場應由市場自行調節,公營方面則以拓展土地供應、發展新市鎮、興建更多租住公共房屋滿足需求。現今土地供應由六比四改為七比三,七分公營,三分私人,供應向公營建屋傾斜,只要持之以恒,相信為市民提供適切的住屋目標不難達到。

防疫抗疫,香港不惜財赤千億元紓解民困,而物業向來是香港居民積累財富的重要途徑。穩定樓市關乎民生,關乎金融及社會穩定,關乎160萬小業主保住畢生辛苦得來的資產不至於大幅貶值的大事。筆者認為,政府應認真考慮撤銷樓市「辣招」,避免信心崩潰。

衡工量值 貫徹問責

再就是政府當局要強化績效管理,落實衡工量值,做到公帑運用物有所值。香港曾經家底豐厚,風光一時,但自2019年後儲備每況愈下,日子由侈入儉不好過。其實,即使儲備豐厚也須衡工量值,用得其所,何況今日?中共中央辦公廳2019年發出《黨政領導幹部考核工作條例》,要求對領導幹部的領導能力和工作實績作評核,未能通過考核會影響個人升遷,還可能被追究責任。反觀香港實行「問責制」20年,官員罕有因表現欠佳而被「問責」。筆者曾任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主席多年,認為政府有須要強化審計報告對部門改善建議的落實,並向未完成改善建議的部門追責問責,不容「意見接受,問題照舊,年年審計年年犯」的情形繼續存在。另外,要改革現有「支出為本」而非「成果為本」公共財政機制,加強對公帑使用的績效管理,使績效管理成為帶動部門進步的動力,樹立節儉文化。

最後,希望落實愛國者治港後的立法會把好公共開支關,不負市民所託,不負大眾期望,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