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通關」先行調整策略 對接內地抗疫機制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全球華人華僑都在歡度春節之際,2月4日冬奧開幕,舉國歡慶,香港卻爆發了第五波疫情。希望特區政府改變「執念」,對接內地抗疫策略和步伐,以利早日實現兩地正常通關。

我曾多次呼籲特區政府學習內地抗疫的成功經驗,特別是學習沒有進行過全民檢測的上海採取的「2+4+24」精準流調的抗疫經驗。在追蹤傳染源、截斷傳播途徑、控制易感染群、防範社區擴散等方面,香港只要做好其中之一,情況也會好很多。香港完善選舉制度,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立法會議員作為愛國管治團隊的一部分,有責任協助特區政府達至內地抗疫專家梁萬年建議的要求,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劃定密切接觸者、精準劃定風險地區、精準進行醫療救治、精準實施社區防控。

展現愛國治港者的擔當

2月5日,我聯同15位同樣對本港疫情惡化感到憂心的議員同事寫信給特首,建議香港與內地成立共同抗疫委員會,以恢復兩地正常通關為目標,由香港與內地專家直接商討如何在港落實符合內地要求的抗疫措施。在這場疫情中,我有好朋友因染疫而不幸病逝。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我心繫在隔離營接受檢疫、不能陪家人過年的市民;我又到北大嶼山醫院感染控制中心看望正在接受隔離的市民,送上抗疫物資及節日的問候,同時亦感受到在隔離營孤獨過年的感受,更感到全力抗疫真不能拖。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既有「一國」作為後盾,又有不同於內地的香港特色,但這個香港特色主要是指香港奉行的自由經濟、低稅政策以及競爭力等,在抗疫問題上,香港應該要學成功的機制和方法。和西方相比較,內地的防疫抗疫政策經過實踐證明,是全球最成功的。疫情威脅迫在眉睫,香港不能一成不變地堅持「香港特色」的抗疫措施,而應多借鏡內地的抗疫政策。

日前讀到靖海侯《抗疫,「香港特色」的執念》的文章,文章一針見血、直擊要害。我十分同意香港必須放下「抗疫執念」。持續兩年多的疫情,使香港各行各業苦不堪言,在第五波疫情打擊下更是雪上加霜。文章直白地說出內地對香港抗疫的關懷:「沒有人,內地可以支援,沒有經驗,內地可以派人親授;沒有什麼辦不到的,只要放下『執念』;沒有不可能取得不了的進步,只要尊重科學,相向而行。」我同意香港疫情已經瀕臨失控,自行探索的機會成本太高,借鑒內地成功的防疫經驗,是香港最現實的應對之道。1月11日,我曾寫信給食衞局陳肇始局長,呼籲香港參考上海「2+4+24」流調經驗,控制住確診病人,即加強追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並呼籲政府必須對污水檢測呈陽性結果的所有區域進行大規模強制檢測,盡快找出隱形患者。

請求內地支援聯手抗疫

靖海侯文章講到「檢測能力」,香港目前僅有每日10多萬次的檢測能力,廣東省已派人來港在馬鞍山重設「火眼實驗室」,「火眼實驗室」設好後,本港可達到每天30萬次的檢測能力。全港750萬市民人人配合,全民檢測需要連續25天才能完成。病毒傳播力驚人,疫情惡化不等人,本港需要將檢測能力提升至少三倍,力求在一星期內完成全民檢測。求助內地、提升本港檢測能力,是不二之選。對抗病毒這個敵人,香港不能單打獨鬥,必須請求內地支援,與內地聯手抗疫,正如靖海侯文章所指「病毒才不管你什麼治理模式,它只會在強者面前低頭。」

在本港抗疫的關鍵時候,特區政府要以市民利益為重,改變抗疫策略達至抗疫成功,沒什麼不妥,只要抗疫效果更好就行。特區政府要積極回應市民訴求,向中央求援,協助本港提升全民檢測、接種疫苗的能力,將「不可行」變為「可行」,這才是上策。如果全民強制檢測需要立法會立法修例通過,疫情爆發在即,我相信絕大部分立法會議員都願意支持。

靖海侯文章批評政府「臨時抱佛腳」、「亡羊補牢」式的抗疫方式,這也說出很多市民心中的話。為何抗疫兩年多,本港包括人手在內的各方面資源,到第五波疫情爆發仍然不足?我百分百同意抗疫措施必須有前瞻性、預防性及防衛性。

防控疫情是當前香港頭等大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2020年11月指出:「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今年1月26日,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新春致辭中強調:「眼下最重要的是同心抗疫,共克時艱」;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強調:「特區政府每年做幾件看得見、摸得着的實事,才能讓市民感到幸福」。有效控疫關乎香港750萬名市民的福祉,關乎香港與內地「通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事。希望特區政府從善如流,改變「執念」,對接內地抗疫策略和步伐,提高抗疫效率和效能,為「通關」定下時間表及路線圖,並向市民解釋努力的方向。只要與民同行,抗疫政策執行起來就會得到更多體諒與配合,成功控疫,「通關」不再遙不可及。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