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鼓勵工業界回流發展,令本港產業更多元化議案 – 發言 (盧偉國)

主席,關於鼓勵工業界回流發展,相信社會上的主流意見是支持的, 因為這既反映了業界的訴求, 也有助於改善就業和民生。如有分歧的話,也許主要是在於以甚麼政策措施才能達致更好的效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 隨着國家改革開放, 本港製造業開始北移,珠三角一帶成為本港業界設廠生產的基地,形成“前店後廠”的營運模式。我亦是在80年代初期開始在內地參與設立合資企業,亦見證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變化。在這段過程中,本港亦實現經濟轉型,變成以服務業為主導。到了2012年,服務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上升至93.1%,業內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88.4%。儘管如此,本港製造業人數在該年仍超過11萬人,在食品和飲品製造業、印刷、成衣及電子等行業均有顯著表現。

然而,隨着珠三角地區的迅速發展,加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內地的生產和營運成本持續上升,與香港的距離逐漸拉近。在內地發展的港商,除了有一部分選擇將生產業務遷往內地較偏遠的地區外,也有一部分打算將核心業務搬回香港。

我相信大家都同意, 工業界回流發展, 並不等於簡單地重複過去。香港正在邁向知識型經濟,社會的環保意識亦日漸增強。香港工業界無可避免要積極謀求升級和轉型, 循高增值和低污染的路向發
展。因此,為鼓勵工業界回流,既需要土地、稅務優惠及專項資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也需要各類專業服務,例如研發與應用、檢測與認證, 以及綠色科技等配套支援。

主席,我曾多番促請政府,在增加土地興建房屋的同時,不能忽視土地的其他用途, 例如撥出土地支援工商業。2014年施政報告提到,規劃署正在進行新一輪工業用地分區研究,以探討工商業用地和空間的需求。我認為當局的取態應該更積極,既要規劃合適的土地,亦需提供相關基礎設施,用以發展本地產業,包括傳統產業和科技、環保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同時,為了全面提升本地工業生產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香港也必須持續推動創新,特別是促進科技的研發與應用。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再次啟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積極回應工程和科技業界的訴求, 我期待創新及科技局在本立法會和社會各界支持下順利成立。這個新的政策局應以更靈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業界擴大科技基建投資,完善移動互聯網和擴展區域數據中心,以協助提升各行各業的競爭力。為了鼓勵企業進行研發,我在此再次呼籲,政府應給予企業研發開支兩倍至3倍扣稅, 並優化目前各項科技研發資助, 包括創新及科技基金的審批機制, 方便企業申請。

主席,要鼓勵工業及新興產業的發展,亦離不開人才培訓和職業教育。特區政府應繼續致力維持香港教育多元化,培訓多層次和多工種的各類人才。政府不但要繼續提升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同時,正如今年的施政報告指出,亦應重新確立職業教育在教育系統中的定位,並提供配套資源給職業訓練局等機構,以提供各類型、各學科的職前和在職的專業教育和技能課程,培訓工商業界需求殷切的專業技術人才。當然,政府也應積極和工商專業界合作,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實習和在職培訓機會。

由此可見,當局若要鼓勵工業回流發展,並非某項單一的政策措施就能夠奏效,而是必須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及官產學研相結合等方面, 進行綜合考慮和制訂政策措施。

主席,以上所述,實質涉及政府的整體產業政策,但很可惜政府口頭上說要推動產業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推動知識型經濟,但實際上卻如“葉公好龍”,口惠而實不至。今年的施政報告不但沒有制訂一套平衡而有視野的產業政策,而且對於本地工商業界的各種燃眉之急和對發展前景的憂慮,例如切實改善大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提供新方向積極吸引外來投資、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等均着墨不多,使業界很失望。我和工商、科技等業界的朋友期待,特區政府因時制宜,貫徹和落實“應使則使”的原則,以進取的財金政策推動本港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積極投資於未來,以加強香港長遠的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的向上流動。

對於原議案和梁君彥議員等幾位同事提出的修正案,我基本上是支持的。

主席, 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