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鼓勵工業界回流發展,令本港產業更多元化議案 – 發言 (梁君彥)

主席,首先,我很感謝鍾國斌議員提出這項議案,讓大家可藉此機會討論香港工業的發展。我修正鍾議員的議案措辭,主要是因為其內容並無強調發展高增值產業,因此我修改有關的字眼,希望政府當局能推出多項政策措施,並着重吸引高增值工業重新扎根香港。正如我在2月就施政報告發言時提到, 今年的施政報告雖然指出政府有政策支援工商業發展,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但對具體措施卻着墨不多。要吸引業界回流,我相信當局需要制訂全面的工業政策以支援企業,包括土地供應、推動創新、加強相關人才培訓,以及支援高增值產業,才可以令本港的工業蓬勃發展。就此,我會提出一些相關方面的建議, 希望政府會認真考慮。

世界經濟論壇於去年9月發布了《2013-2014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在其公布的排名最前10個地方之中,除了香港外,其他國家均着重工業發展,因為工業是經濟的重心。香港不可單靠金融或旅遊業,而是應該重新發展高增值的本土工業,使經濟得以多元化發展,從而擴大香港的經濟規模,為社會各階層創造更多工作及創業機會。因此,我希望當局會加強對工業界的支援, 令本港經濟不再側重一邊。

有很多從事高增值及高科技產業並在內地開設廠房的朋友向我表示,由於經營成本日漸增加,令經營環境變得相對困難,因此這些廠商希望能升級轉型,回流香港發展。我亦多次向政府提出,當局要盡快推出完整及全面的工業政策,覓地興建合適的新式廠房,才可以吸引他們一併把廠房搬遷回來, 由產品設計, 商品開發以至生產線等,都一併搬遷回香港,形成羣聚效應,再吸引更多廠商回流,發揮最大影響力, 重新振興本地工業發展。

然而,當局必須提供足夠的工業用地方,才可以令這些廠家再次扎根香港。可惜的是, 土地不足一直是窒礙香港工業發展的關鍵原因,工業邨長期爆滿,加上市區的空置工廈無法滿足高增值、綠色工業的要求。因此,政府應盡快規劃並落實開闢第四個工業邨,以及檢討現有工業邨的批地規限, 令土地資源得以善用。

同時,我們希望政府在制訂香港的土地供應策略時,除了房屋規劃外,亦要同時顧及本土工業發展。在開闢新工業用地時,當局應考慮善用邊境禁區,發展高增值產業,以吸引內地人才在香港研究及開發創新科技產品,再善用與珠三角毗鄰的優勢,將香港打造成為運輸物流中心。

今年1月,《彭博商業周刊》公布創新國家排名,第一位是韓國,而日本、新加坡及台灣均在10名以內;相反,香港排名第二十七位,比中國還要低兩位。就此,當局需要更積極發展創新科技,並善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投資及商務中心的地位,以完善的知識產權保障制度及健全法律, 鞏固香港成為區內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主席, 原則上, 我支持鍾議員的議案中建議提升“香港製造”品牌效應, 英文為“Made in Hong Kong”。然而, 香港工業總會(“工總”)一貫稱“香港製造”為“Made by Hong Kong”, 因為我們在1997年與MIT合作出版了一本書名為Made by Hong Kong, 把我們的生產鏈擴闊,原因是有部分工序未必需要在香港進行,只要把高增值部分留在香港完成便可以了。為免令立法會秘書處難於翻譯,我只好把“香港製造”這個名詞刪去, 代以“協助企業推廣香港品牌”。

現時, “香港製造(Made by Hong Kong)”這個品牌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相等於“優質、可以放心使用、值得高度信賴”的代名詞,很多遊客對標榜“香港製造”的品牌仍然趨之若鶩。食品、時裝、手錶、珠寶、藥物、電子產品及高端印刷等行業,最能發揮“香港製造”的品牌價值,只要加入一些香港元素,價錢便可賣得比內地同類產品更高。但是,由於工資及成本高昂,導致勞工密集、低技術的行業不再適合香港。因此,香港應集中負責開發、產品設計、技術研發、專利註冊等高端部分,再善用珠三角生產基地負責生產和製造,利用創新科技及設計配合傳統工業,將“香港製造”的產品發揚光大。因此,政府應推出鼓勵政策,吸引企業回流,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吸引企業增加在科研上的投資。

在2月18日的工商事務委員會會議上, 我們討論到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的最新情況。截至2013年12月底,現金回贈計劃的最高回贈金額是180萬元, 即如果項目原本所需成本為600萬元, 有420萬元是不能夠收回的支出。對大企業來說,這可能只是一筆小數目,但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卻是難以負擔的數字。業界朋友普遍向我反映,由於申請資格門檻高,而回報率只有30%,令他們對計劃不感興趣。因此,我希望當局認真考慮採納工總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的3倍扣稅優惠,以吸引企業投放資源進行研發, 使他們為產品增添設計的高增值元素。

要支持本土發展高增值產業,當局亦要調整有關的採購政策。政府應主動牽頭,向本土企業購買產品,由政府以實際行動作支持,無疑是一口給予本地創業者的“強心針”。

主席,香港有必要發展適合自己具優勢的高增值工業,加上如今亞太區的工業正朝着高增值方向發展,因此香港不應故步自封,而應藉此機會加強培訓人才, 令香港經濟更上一層樓。

職業教育是培訓業界所需人才的最好方法,因為課程切合業界及經濟發展的需要,不但保證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會用得其所,不會在畢業後便因找不到合適工作而失業,同時亦可確保業界人手充足。職業教育另一個優點是資歷架構有廣泛的認受性,不過當局必須擴大資歷架構範疇,訂立指標,鼓勵更多行業提供相關培訓,才可全面提升香港各行各業僱員的能力。

主席,李嘉誠先生在較早前接受訪問時亦提到,不論在內地或國際方面上,港資企業的競爭力都不復當年勇。香港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要真正解決經濟問題,當局一定要對症下藥,關鍵在於如何提升長遠競爭力, “造大個餅”, 增加機會。

香港擁有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而產品質量及安全度在國際市場均享有高度信譽,因此香港適宜發展高增值、非勞工密集型的新興工業。但是,由於過去政府對高新科技工業扶持有限,人才培訓不足,導致專業技術人員出現斷層,加上高地價政策及高工資,經營成本被迫上升, 令香港工業日漸衰退。我希望政府會着重本地工業發展,推出多項有利本地工業發展的政策,以減稅等措施鼓勵企業升級轉型及朝高增值方面發展,才可吸引廠商回流及打造“香港製造”的品牌, 從而擴大香港的經濟規模, 令社會能夠更穩定發展。

我們經民聯對今天的原議案和所有修正案均表支持。

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