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立法會有非建制派議員動議議案,促請特區政府「加速推動『港人港水』」,顯然帶有相當強烈的政治意味,限於借題發揮,無助解決現實問題,議案被否決是意料中事,卻仍然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香港淡水資源不足,食水約有八成需依賴從廣東輸入東江水。香港在一九六三年曾因為降雨量不足,被逼實施制水,本人小時候曾親身經歷「四日才供水四小時」的日子。港英政府隨即與廣東省當局達成共識,興建東江水供港系統,由中央人民政府撥款興建,其後粵港雙方簽訂協議,在一九六五年起供水。
現時的東深供水系統是在○三年完成並開始運行,技術非常先進,保證水質優良。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今年四月上旬舉辦了東江流域的職務考察團,本人是副團長之一,兩天考察行程十分充實。通過實地考察,考察團成員對東江水供港系統的基建設施和技術,以及水質的監控設施,似乎沒有很大的異議,也有機會與廣東的相關人士就東江水供港協議交換意見。
改「按量收費」未必便宜
自○六年起的四次東江水協議,均採用「統包總額」方式計價,香港需向廣東省每年支付固定水價總額,以獲得每年供水量可達至協議所訂的上限保證,即每年八點二億立方米。有議員批評,東江水供港未達供水協議上限,但翻查過去十年的統計數據,一一年是八點一八億立方米,已達到協議供水上限,一五年亦接近八億立方米。
有議員要求更改購買東江水的方式,由「統包總額」改為「按量收費」,本人對此有保留。東江水供港系統的成本有兩部分:一部分包括基建投資、即時監測等固定成本,另一部分包括泵站用電等可變成本。同時,「統包總額」某程度上具有買保險的作用,可保障香港供水,因為,以香港七百多萬人口和繁盛的工商業活動,穩定、可靠的食水供應十分重要。
如果以為只要改為「按量收費」,就一定會較現時的水價便宜,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在東江水考察團的交流過程,曾有內地官員指出,東江水若按量收費,未必比統包制便宜。至於有議員將東莞和深圳按量收費情況與香港比較,亦不可作簡單的類比,因為內地城市的民生項目往往有國家補貼。
考慮新模式 加彈性收費
當局較務實的做法是,與廣東省商討進一步完善東江水供港協議,提高價格透明度。我認為可以從成本結構考慮新的立約模式,因為供水成本有固定及可變兩部分,收費亦可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實質用水量的彈性收費,另一部分是按協議總量的定額收費,總之目標是確保香港獲得穩定的水資源供應。同時,通過本港內部的配套措施,例如盡快改善全港各區因水管老化所導致的滲漏問題,並向市民加強宣傳節約用水,切實減少用水量,也有助本港降低實際支付的水費。
有議員亦建議,當局研究覓地興建更多海水化淡廠,這既不是甚麼新議題,現實作用亦不大。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本港曾在屯門建成當時世界最大的海水化淡廠,後來因為缺乏成本效益而於一九八二年關閉。近年為了盡力增加本地的淡水供應,當局在一五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建設將軍澳海水化淡廠,預計二○二○年運作,可供應全港每年百分之五的用水量,如日後擴建,可增加水量至百分之十的用量。
不過,如要在本港再增大海水化淡比率,要佔用大幅土地,投資興建設施,又要用很多電力,成本相當貴。從技術上考慮,電從何來亦是一大難題,亦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總之,難以完全取代供應可靠穩定的東江水。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