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青年發展的十個建議 (陸瀚民) – 評論文章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香港強。青年事務是回歸後每屆特區政府的必答題。新一屆政府將採取「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應用在青年政策上,就是讓青年「看得見未來選項,摸得見實在獲益」。

回顧現屆政府5年前開始在《施政報告》為青年設專章,並提出青年發展「三業三政」即:學業、就業、置業、議政、論政、參政。5年後我們進入新時代,青年發展的格局,就要由以往「追落後」地解決青年面對老大難的問題外,更要將青年發展策略調升至「走在前」,讓青年人感受到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政策紅利。為此,拋磚引玉,提出十個行動建議:

(一)制定青年政策白皮書:以往青年政策散落在起碼六個政策局,推動成效並不顯著。要在新時代下為青年解難,並要「走在前」地迎接機遇,本港就要制定特區的「青年白皮書」。呼應國家國務院剛於本月21日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特區制定的青年白皮書須明確指出青年發展的願景、目標、政策和具體項目。同時,青年政策不只是將來的「民政及青年局」負責執行,各個政策局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亦要加入由青年元素考慮;讓青年整體地感受到政策紅利。

(二)設立青年事務專員:當政府要在特定範疇扮演「倡導者」的角色,設立專職專責的專員職位過去亦見成效,例如:體育專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等。因此,特設「青年專員」職位,更可突顯政府對該青年政策的重視,避免政出多門或求助無門的不理想情況。青年專員可負責統籌及推行上述「青年白皮書」的工作,包括協調各決策局、部門及相關組織,推動和落實政府的青年政策目標。專員不但要熟悉青年氛圍,亦要熟悉政府運作及具管理經驗。

(三)促進青年的個人小目標融入國家事業的大藍圖:國家發展一千里,造就快速興起的新產業和職業,例如:電競選手、直播帶貨、網絡主播、網絡作家等;當中一兼多職的「斜槓族」(slasher)亦是青年的新常態。因此,我們更要協助港青創業一族,由特區700萬人的小市場躍升至國家14億人的大市場,運用特區優勢,「走在前」地協助青年人乘上新興產業的快車。

(四)協助普羅青年建立「大灣區朋友圈」:不少普羅青年人慨嘆「在大灣區發展難」,其主因是當地「冇人冇物」。青年人創業搵工習慣與朋輩互換資訊傾談未來;因此,我們要協助普羅青年建立起「大灣區朋友圈」,方法就是讓港青更容易前往大灣區升學,讓他們沉浸在大灣區群體當中,當局亦要加快兩地的學歷互認,讓大灣區升學成為本港升學主流之一。

(五)解決青年在學在職貧窮:現在大專資助學位學費由每年42100元起,假若是一位家住公屋的同學,大專一畢業後平均要揹起十多萬元的學債;這對大部分「fresh grad」的收入水平來說,歸還吃力,亦絕對影響他們繼續升學、住房甚或其他人生目標。為此,政府應該檢討學貸的歸還方法,建議按同學畢業首幾年的入息與還款額掛鈎,讓他們的還款能力和中期目標中取得平衡,讓青年人可以運用僅有的資源,促進自我上流。

(六)充實青年的履歷表:新冠疫情嚴重打擊經濟,企業收縮,不少學生慨嘆這兩年尋找有薪實習職位難上加難。建議政府連結工商界,加大資助企業聘請青年實習的力度,鼓勵本地工商界提供更多青年有薪實習機會,充實青年人的履歷表,增加他們未來職業的選項;例如金融發展局的FIRST和YOUTH計劃就是成功項目。

(七)納青年宿舍進入房屋階梯:回歸以來首項針對青年住房的政策就是2011年宣布推行的「青年宿舍計劃」;然而十年過去,近來才開始入伙。此計劃的政策目標只是應付青年短期居住空間需要,未有長遠地解決青年住房問題。為此,建議政府可參考部分中轉房的措施,在租金中包含強制儲蓄部分,當該住戶約滿離開時發回住戶,他們就可擁有一些資金作為銜接房屋階梯的資本,或作其他目標之用。

(八)加強國情國民教育:要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青年就要對國家發展和歷史有更深入了解。可是因疫情影響,政府《財政預算案》顯示過去兩年青年往內地實習交流人數清零;然而,公務員學院卻有能力接通內地單位為公務員開設線上培訓。「三年就是一個generation」,為此,建議政府要加快為青年重新接通內地,盡快開設國情國民的線上培訓。同時,亦建議將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考試列為教師註冊條件,確保更有效地培訓愛國愛港新一代。

(九)追回體制與青年的信任赤字:2019年黑暴破壞了政府與青年的溝通互信。然而,直接溝通,是釐清誤會,解開矛盾的不二法門。若果政府超過40位問責官員,往後每周各自抽出一小時會見10位青年人,五年任期就可以讓超過10萬位青年人有機會與官員面談,一點一滴地重建起溝通渠道和信任。當然,「青年委員自薦計劃」亦是吸納政治人才服務社會的有效方法。同時,現今青年人與互聯網互相塑造成長,亦是現在的一種生活方式;政府要研究如何開展與各個階層有效的網上溝通,促進良性互動。

(十)設立「香港青年發展指數」:為有效地評估青年發展成效,可考慮以指數形式,定期公布政府為青年投放資源的情況,並就青年就業、收入、上流、住房等項目,從芸芸大數據作出客觀分析,釐清實況。

以上十項建議,瞄準讓青年人「看得見未來選項,摸得見實在獲益」,感受政策紅利的目標,讓我們與青年攜手一致,訂定青年政策的願景、政策和措施,為國家和香港開創未來。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青年智庫「為正策士」聯合創辦人暨召集人,參與青年工作接近20年。

(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