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爭取下屆政府大力支援紡織及製衣界 (陳亨利) – 評論文章

兩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會見港區人大代表時提出三點希望:第一,按照中央要求,全力支持配合香港做好防疫抗疫和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做好特首選舉工作;第三,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平台。

筆者其後主講兩會分享會時亦指,在由亂及治的關鍵時刻,香港需要一位能為香港「解難題,謀發展」的特首。隨着李家超宣布參選,筆者深信他是下屆特首合適人選,能團結社會各界,使國家安全、經濟、民生「三頭馬車」並肩前進。

全力抗疫 兩地健康碼盡快互認

第五波疫情重創香港經濟,不少工商界都希望當局可以盡早落實「通關」時間表,為香港疫後經濟復甦注入活水。

事實上,去年12月曾一度出現兩地通關的曙光,惟第五波疫情的爆發,相關工作隨即叫停。幸好近日疫情回穩,為防範下一波疫情爆發,政府要做好準備,制定應變計劃,建議盡早實施「安心出行」實名制、加強追蹤功能,有助及早發現傳播鏈,以及全民開打第四針,提升保護屏障。

同時,政府亦應再起動對接內地健康碼,目前香港健康碼已有逾87萬名市民申請註冊賬戶,但仍未能與內地健康碼直接相通,建議加快起動兩地健康碼互認互通的工作。

根據筆者經驗,早前在內地各城市穿梭,均使用健康碼,十分方便。惟回港時因兩地健康碼不相通,在內地機場須出示實體版的核酸檢測證明,回到香港機場入境時,又要即場進行核酸檢測,每次至少耗時數小時,根本無法應付大批人流。

故此,筆者建議,香港健康碼與內地健康碼盡快互認互通,參考廣東省的粵康碼,清晰顯示使用者的核酸檢測時限,並以不同顏色呈現,以方便使用者及邊防人員查閱。

制定優勢工業藍圖 拓前海品牌區

疫後要重振經濟,特區政府須聚焦發展金融、創科,筆者認為傳統產業應結合創科,令經濟更多元化,青年人有更多出路。待一旦通關,香港即可追上國家發展的高速列車。

筆者在今年兩會提交人大建議,提出制定大灣區工業政策,確定5年至10年的目標,使得各城市有合理分工,凸顯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角色,引導和支持各持份者朝同一方向邁進。

建基於灣區概念,筆者進一步建議,在前海推動發展「時裝品牌區」,吸引內地、港澳以至國際的服飾品牌進駐成立區域總部,藉以推動品牌「立足灣區,幅射全國,走出國際」。服飾不只是一個產業,亦是向世界宣揚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加上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界在區內擁有完整的生產鏈優勢,兼有國際營商經驗,可加強品牌推廣,進攻國內外雙循環市場,亦有助藉此推廣國家文化軟實力。

倡設「紡織及製衣業持續發展基金」

香港紡織及製衣業一直是香港創新研發的「大戶」之一。香港紡織和成衣研發中心(HKRITA) 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創新研究,近年屢獲殊榮,但成功轉化為商品的例子並不多。

事實上,特區政府過往向業界投入的資源並不少,但無一個機制協調和整合所有資源。故此,行業遇上科研成果難以落地、人才發展空間有限等難題。

倘若把香港的科研成果帶入深圳進行原型測試,以至在東莞等地量產,再銷售至內地及絲路國家,可與灣區內各城市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早前,筆者聯同業界向特首候選人李家超提出,建議成立「紡織及製衣業策略發展委員會」,進行詳盡的業界研究報告,全面檢視和整合現有資源,並為各個持份者訂立績效標準(KPI),定期檢討各項目的成效,以統一協調和整合現有資源,使資源用得其所。

與此同時,建議成立「紡織及製衣業持續發展基金」,以財政支持科研成果落地、市場推廣、品牌發展等,積極發揮香港紡織及製衣界的龍頭優勢,對國家、香港而言,成果將相得益彰。

以結果為目標 開展香港新篇章

對下任特首而言,需深思如何做好「香港角色」。在國際形勢多變的情況下,既要搭上國家發展的高速列車,做好國家與世界增進聯繫的橋樑,又要着力破解深層次矛盾,當下還要全力以赴穩控疫情,最重要是讓市民從政策中得到實惠。

觀乎李家超早前提出未來施政三大方向,一是結果為目標;二是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三是奠定香港發展的穩固基石。筆者深信,他明白香港的痛點與潛力,並期望他團結社會各界,凝聚各方力量,為香港「解難題,謀發展」,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迎接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