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成立的「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上月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為弱勢社群中的初中生提供總額10,000元的財政支援,同時為他們配對師友協助制定個人發展規劃,擴闊眼界,探索個人發展的可能。計劃體現了現屆政府願意正視跨代貧窮問題的態度。
跨代貧窮值得社會重視。現時針對貧窮問題的政策,仍是以綜援、職津等現金津貼為主,非現金項目則主要為符合資格者安排公屋,但每個貧窮家庭所面對的問題都不盡相同。單親家庭所面對的,是獨力照顧下一代的經濟壓力及愧疚情緒。筆者就曾經探訪過一戶居住在劏房的單親家庭,戶主除了強調希望改善居住環境,亦為未能給小孩提供更好的照顧及教育而感愧疚。這些家庭需要的不止是現金支援,亦需要心理疏導、託兒或課後補習等支援。過去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政府重新資助非政府機構開設單親中心,為單親家庭作針對性的支援,筆者深感認同。
暢通基層人士上流渠道
貧窮家庭之中也有不少是少數族裔家庭。少數族裔兒童一直面對着學中文的困難,這往往導致少數族裔的下一代「輸在起跑線」。要令少數族裔家庭的下一代改變命運,就要讓他們掌握好中文,平機會就曾建議政府提供一個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整全中文課程,另一方面亦要增加資源,培訓能以第二語言教導中文的教師。政府也可參考國外的例子,在文憑試中加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科目,讓少數族裔學生報考,增加少數族裔升學的機會。
房屋問題同樣是貧窮家庭面對的大問題。不少貧窮家庭居所環境惡劣,在擠迫的生活空間中,兒童難有合適學習環境,因此政府更應正本清源,增加土地及公營房屋供應,為貧困兒童營造一個更加公平適宜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特區政府也應當大力發展職業專才教育,提供更多元的教育,讓基層青年能夠有機會學習一技之長。政府必須重視職業訓練局這一平台,充分利用下轄院校,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酒店及旅遊學院、中華廚藝學院等。針對發展職專教育,筆者分享三點看法。首先,要改變社會對職專教育的偏見,塑造「行行出狀元」的價值觀,讓基層青年有意願選擇職專教育。其次,職專機構提供的課程要反映市場變化的趨勢。例如疫情改變了大眾的消費行為,線上消費獲得了極大發展,職專培訓機構可以開設電商等相關課程;再如特區政府正大力推動中醫藥發展,培訓機構可以考慮培訓配藥等專業技能,讓基層學生相信,他們未來能夠在職場上一展拳腳。第三,職訓局要與各個業界保持良好關係,如會計業、建築業、海事服務業等,優先向業界推薦基層學生投身工作,助力他們向上流動。
借鑒內地扶貧經驗
中國是世界公認扶貧最成功的國家之一,經驗值得借鑒。2014年起內地建立了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為貧窮家庭建立了精準到個人的信息庫。經過扶貧幹部入戶調查後,信息庫詳細記錄了每個貧困家庭成員超過100項的資料,包括年收入、身體狀況、學歷等。通過信息分析貧困家庭致貧原因,再反饋予相關部門,由相關部門作針對性跟進。例如信息顯示某貧困戶是因病致貧,這些信息就會推送到國家衞健委,國家衞健委根據信息責成對口幫扶單位派遣外展醫療隊作針對性支援。當局可參照內地經驗,在各區常設扶貧專員,由扶貧專員上門蒐集貧窮家庭的信息,建立貧窮信息庫,以家庭為單位分析每戶的致貧原因,再對每戶提供針對性的支援,例如主動提供過渡性房屋予居住環境惡劣而影響兒童學習的家庭。
要解決跨代貧窮問題,政府要對症下藥,針對不同家庭的處境提供精準支援,更要大力發展職業專才教育,讓貧窮青年能夠習得一技之長在職場立足。只要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拿出更果敢的魄力和更有效的舉措,主動向貧窮家庭伸出援手,相信定能紓解跨代貧窮問題,展現良政善治新氣象。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