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民聯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交2021至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抗疫紓困,重振經濟」,這兩大主軸就像一個銅錢的兩面:抗疫紓困不成功,重振經濟會落空。作為負責任的政府,不能對民間疾苦坐視不理,反而應該在社會困難時期推出逆周期措施,作出適當投入,以達至在疫情下「重振經濟,改善民生」的目標。
善用基金補充社會所需
為了解決公共財政「手頭緊絀」的問題,我們認為特區政府面對非常時期,理應創新思維,廣開財路:一方面,當局應牽頭推出「抗疫發展債券」計劃,為應付各類防疫抗疫開支,以及為支援各行各業、推動疫後復甦籌集資金,幫助香港盡快走出疫情的陰霾,這樣既可善用社會資金,又為市民提供穩健的投資選項。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在一般收入賬目以外,還有八個基金作為財政儲備的一部分,儘管這些基金,例如資本投資基金、賑災基金等,其涵蓋範圍和用途受當初成立有關基金所依據的法律條文規管,政府為了應急不妨「特事特辦」,撥出當中的一部分應對當前經濟環境下的社會所需,待經濟好轉時才重新回補。
特區政府如果採取上述辦法緩解公共財政面臨的巨大壓力,就可以有較大的彈性,加大對市民及各行各業的紓困力度,提供更精準的支援。經民聯的紓困建議,包括應暫緩來年的暫繳稅、寬減利得稅、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100%,上限可提高至4萬元;同時調升現有各類免稅額,以及寬減差餉,切實減輕市民生活負擔。此外,經民聯亦建議容許僱主和僱員停供強積金6個月,增加他們的現金流,並期待財政預算案推出更多鼓勵市民消費、提振經濟的措施。
加快落實智慧城市藍圖
在重振經濟、為本港注入新動力方面,首先應增撥資源,在科研投放、科技產業化和科技人才需求等方面,致力吸引更多科網企業來港;其次,應設立50億元智慧城市專項基金,加快落實已在上月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第三,應發展香港成為區域專業服務中心,並設立專項基金,加強支援工程業界和其他專業界別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創業。
至於扶助中小企,政府應推出升級版「中小企免息貸款計劃」,調高「百分百擔保安排」貸款額至800萬元,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期限。同時優化專為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行銷市場而設的「BUD專項基金」並調升資助上限等。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