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填海覓地 不拘一格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周公布六招新房策,以期為熾熱的樓市降溫,回應市民的住屋訴求。雖然新房策仍需時日才可評估成效,但我認同特首覓地決心和方向,亦敦促特區政府各部門應不拘一格、大膽創新,考慮更多實際、快捷的選項,滿足社會日增的土地需求和住屋需要。

九龍城區有潛力重建

我們多次向政府建議加快市區的舊公共屋邨重建,增加地積比率,提升土地使用的效益,不但可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還可縮短輪候公屋的年期。因此,在日前的特首質詢環節上,林太在回應我的這個建議時亦指出,對於過去有難度的舊區重建,「我都會爭取可唔可以用創新思維去諗方法」。隨着啟德機場已搬遷多年,過往受高度限制的九龍城區大幅土地,完全有潛力進行重建,增加樓宇高度及地積比率,增加單位供應。

再者,舊區的交通和社區配套已經成熟,市民對當區的環境亦熟悉,只要利用當區附近的休憩用地興建臨時房屋,原區安置接受重建的居民。拆卸一幢,重建一幢,相信亦會得到居民的歡迎。

此外,我亦認同特首的看法,為了長遠的土地供應,填海是無可避免的選項。經民聯一直支持在維港以外的地方填海,亦在早年提出開發綠化地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一些不具保育價值的土地,興建大量公營房屋。

其實,填海造地及開發綠化地帶一直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開發土地資源的選項。比香港面積更少的新加坡,其填海的面積是原有面積的二成三,共增加了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在香港,填海和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就被妖魔化,一分一毫都不能動。其實,特區政府已經就多個區域的填海方案作過深入研究,例如中部海域填海的方案,多年來一直按下不表,未有定案。

盲目阻撓 非為民請命

面對樓市熾熱,市民對住屋需求日益增加,究其原因都是供應不足。然而建屋的土地何來呢?一些政客及團體,一方面斥責政府在房屋及樓價問題上沒有建樹;不過,一旦政府提及填海和開發綠化地帶等覓地措施時,就盲目阻撓,不容討論,製造反對的聲音。究竟他們是真的為民請命,還是只為積累自己的政治能量?相信社會自有公論。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