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制定逐步減少劏房的時間表(胡劍江)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2年周年進度報告》,根據長遠房屋策略既定的推算方法,加上因應私人住宅單位的空置情況所作的調整後,政府將供應目標定於43萬個單位,與去年看齊。

筆者認為,施政報告着重房屋政策的部分,開宗明義表明解決「住」的問題,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讓市民看到希望,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政府增加供應和調整未來房屋供應的公私營比率。

施政報告公布,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未來十年提供約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然而,由於落成量分布不均,未來10年公屋供應將出現「頭輕尾重」的狀況。雖然報告指會通過優化發展潛力以增加公屋建屋量,但「頭輕尾重」的狀況始終改變不了,希望特區政府再想辦法縮減建屋時間,並且盡快推出「簡約公屋」。

特區政府預計在未來5年興建約30000個建成的「簡約公屋」單位,為增加短期公營房屋供應提供了比較可行的解決方案,令首個5年期的預計落成量比去年的預測大幅增加近50%,助力政府有「底氣」訂立為輪候時間「封頂」的指標。

預計在第二個5年期落成的公營房屋用地之中,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單位仍然處於收地、技術研究及規劃階段。把大幅壓縮造地程序的因素納入,例如非大規模項目「生地」變可建屋「熟地」的時間將由最少6年減至4年。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我們要突破掣肘,創造供應,解決短期內公營房屋供應短缺的問題,同時穩定私營房屋的供應。」並認為同時要從土地供應着手,在各環節提量、提速、提效、提質,落實能持續增加供應的長遠計劃。

為支援青年的住屋需要,他表示會推出更多「首置」土地,並在下個財政年度再度推出「首置」項目,指過去申請購買「首置」單位超過八成半是40歲或以下青年。

施政報告着力創造供應,多方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的數量與種類。

從長遠來說,香港還要繼續不斷開拓新發展區,譬如加快建設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北部都會區。正與筆者今年在全國兩會的提案不謀而合,以北部都會區為基點,打造香港與內地深度融合的「界面」,並將其發展為特區中的「特區」,向南聯合核心商業區,向北攜手深圳等大灣區其他城市。推動港深雙城在產業規劃、土地使用、生態保育等跨境合作、形成協同效應。

增加供應,必須是穩定、可持續的,考慮到長遠經濟社會所需;還要調控樓市風險,避免出現系統性危機。因此施政報告放寬了外來人才的額外印花稅,但措施並非所謂「減辣」,即合資格人才在居港7年後,其購入並仍持有的首個住宅物業,可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但仍須繳交按「第二標準稅率」計算的從價印花稅,即其印花稅負擔與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看齊。

香港要告別劏房、籠屋,不僅要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更牽涉到利益再分配,更需要本屆政府要從為民辦實事的初衷出發,認真思考落實對症下藥的決策,提升施政效率,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拓寬公營房屋階梯,貼近民心,真心為市民解決困難。期望政府施政明確以解決住屋問題為目標,規劃出逐步減少劏房的時間表和行動路線圖,兌現特區政府申請公屋3年上樓的承諾,則「告別劏房」的日子不遠了。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