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學制推行四年來,通識科的爭議不斷,主要集中在教學方式、課程內容、考試評核等方面,此文不贅。可見,學制改革原意雖好,但是如果推行時考慮不夠周詳,或執行時荒腔走板,往往變成好心做壞事,尤其是通識科。
筆者看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從填鴨式教育走向漫山放羊式教育——填鴨式教育扼殺學生的思辯能力,漫山放羊式教育則動搖學生的知識根基,學習時變得漫無目的,無所適從。這兩種教育方式同樣要不得,必須把教育重回正軌。
通識科是新高中學制的核心科目,與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並列四大必修科,佔據升學成績的重要一環。當年, 「通識科金裝上陣,中史科倉皇下馬」,是中史科老師及很多教育界人士的感慨!
教育局數據顯示,本學年有448 間中學在初中提供主流課程,393間設有獨立中史科,佔整體87.7%;23間中學把中史和世界歷史科一併施教,32 間則將中史併入綜合人文課程。高中方面,有89.5%中學於中四開設中史科。同時,第二屆新高中修讀中國歷史科的學生在中四時有11872 人,但同一批學生升上中六時,僅剩下7434人報考中學文憑考試;換言之,有四千多人中途跳船。
中史學生一半跳船
對此,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日前為中史科不採用「獨立成科」護航,認為以治亂興衰的政治史為主線,逐個朝代教中史這種傳統課程模式,不利於優化中史課程,也不利於中史教育的長遠發展。筆者認為,中史科的「失寵」,最大原因在於它不是核心科目,也不是高中生升學的必修科;既然如此,在升學壓力與功利思想的雙重作用下,作為選修科的中史科遭人捨棄也就不足為奇了。
填鴨式教育為人詬病,緣於這種教育方式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以致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新高中加入必修、必考、升學必計的通識教育科,是希望通過讓學生廣泛研習各種影響他們未來生活的議題,擴闊他們的知識和視野,幫助他們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並加強社會觸覺,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可借,通識科亦脫離不了必考必答等填鴨式考核方法,更放任地無邊際讓老師自訂教材,根據自己喜好、政見、所屬派系去教學,讓學生苦不堪言!
現時新高中通識科共有六個單元︰一、自我與個人成長;二、今日香港;三、現代中國;四、全球化;五、公共衞生;六、能源科技與環境。既然通識科有六種「顏色」,為何不能公平地選取六種「顏色」作為必答題,令通識科的評核多采多姿呢?既然通識科以提供「全人教育」作為教育目標,為何不是全面考核包括德育品格、公民責任、道德價值、領袖才能等在內,學生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認識?
年初以來,有關「佔中」的討論無日無之,最近「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更加深入學校演講,鼓吹公民抗命。通識科老師不是不可以講「佔中」,但是類似「佔中」這類高度政治主觀性議題,不應該成為考試的必答題,甚至演變成「考試天皇」貼為明年公開試的必答題。
其實,社會上值得討論的議題很多,例如早前接連發生子女殺死家長的倫常慘劇,有些通識老師竟續派文章「中產父母多霸權」,以加劇子女對父母的怨恨!
雞蛋應該分開擺放
此外,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2013 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的競爭力排名由前年及去年的第一位跌至第三位,有人擔心香港競爭優勢是否已逐漸消失。這又為何不會貼為必答題?香港賴以成功的簡單低稅制和引以為傲的守法精神和低稅政策,是否更值得大家討論呢?還有,前美國中情局僱員爆出美國非法監控全世界的私人通訊,全港全世界嘩然,為何不會貼為必答題?
所謂靠必答題才可考出學生的知識的論調,只是一派謬誤。為何通識科要設必答題?必答題的選題是否就是被人用作「洗腦」手段的一種呢?因為學生無選擇,必須死背、死學去應付必答題。
另一邊廂,倉皇下馬的中史科,隨着修讀人數不斷下降,以致學生少了一個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的機會,就連中史科訓練學生的思辯能力,改善學生的中文水平這些有益的養分也一併丟棄。其實,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教育界人士一直反對取消必修中史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通識科作為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在課程範圍過廣過深、欠缺教材、師資培訓與工作量過重、考核指引與標準不夠明確的種種情況下,卻承擔起中史科原來在培訓學生思辯能力、塑造歷史觀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功能。這無異於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揠苗助長通識科,令老師工作量吃不消,亦令學生無所適從。
在這種情況下,當局是否應該考慮重新引入中史科,作為新高中的必修科,又或者把通識科重新列為選修科,讓通識科及中史科有同等地位,有更合理分工,兼容並包,令到這兩科的教學質量、師資培訓可以更加聚焦,而學生亦可根據其個人興趣,任選其中一科。
(刊於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