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要過得快樂,活得有意義,就需要懂得加減乘除。加減乘除不是做算術而是掌握做人的道理。有些人用「加」法增廣見聞,增加品德修養,給自己加分;有些人用「減」法減去壞習慣,減少犯錯,避免傷害他人;有些人用「乘」法知道感恩,懂得讚美,一乘十, 十乘百,撒向人間都是愛;有些人用「除」法除去猜忌,懂得分享。
對於剛剛公布的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外界的評價各異,褒貶不一。筆者暫不對報告評分,但希望做一下統計,嘗試解讀一下《施政報告》的加減與乘除。
綜觀整份《施政報告》,我們發現一百二十七次的「加」法,即是用了增加、加強、加重、加快、加大等詞彙來闡述其政策措施;同時,報告也出現了三十次「減」法,即是用了減少、消減、減輕、減低、減免等政策措詞。
應減還要減
在《施政報告》公布前,筆者所屬的西九新動力就向政府提出了一些政策期望。由《施政報告》的一加一減觀之,特區政府回應了社會大眾不同的訴求,當然也包括了我們的一些建議,包括:增「加」公屋供應量,復建居屋;「加」強對青年、中年及殘疾人士的就業支援, 通過增「加」「展翅青見計畫」、「中年就業計畫」及「就業展才能計畫」向僱主發放的津貼;「加」強西九文化區軟件建設,發展為世界級文化樞紐,培訓藝術行政和管理人才;鼓勵家居安老,並增「加」資助安老院舍宿位數目;多管齊下「調低」強積金收費;優化港鐵票價可「加」可「減」機制;取消徵收「外傭徵款」,「減」輕僱佣外傭家庭的負擔。
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看問題往往也涉及到觀點與角度。有人認為《施政報告》為變而變,不如不變,也有人認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有人認為《施政報告》是畫餅充飢,有人卻認為踏出奔向未來的第一步;有人認為《施政報告》一味靠「拖」,有人卻認為它實實在在「急市民所急」;有人譏諷《施政報告》是「行騙」,有人卻認同它的務實;凡此種種,道出了一個道理,就是面對社會意見紛呈的多元聲音:一方面,政府必須傾聽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見,適時而準確把握民意的脈搏;另一方面,各黨各派是不是也應該摒棄一己私見,跳出自己的框框,而不是一味打自己的小算盤,忽略了社會整體利益呢?
應加還得加
《施政報告》既有「加」,也有「減」,值得肯定。誠然如此,筆者認為,《施政報告》沒有提到的很多政策措施及立法議題,仍然還有許多「加」、「減」的空間。例如,爭取政府撥款一百億元確實改善維港水質;構建深水埗至土瓜灣海濱長廊,並增設渡輪服務;增加公營醫療開支,特別是涉及昂貴藥物的開支;支援中產人士,成立「失業貸款轉型基金」、推出中產家庭子女教育扣稅措施,以及放寬法律援助計畫的資產上限;改善「三無」大廈的管理,成立「樓宇糾紛調解專員」,及檢討《建築物管理條例》第三四四章。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集中精力,凝聚社會共識,以減少太大爭議性的議題,從而避免虛耗社會資源,以及平息不必要的爭拗。
政府知所加減,社會懂得乘除。這是《施政報告》帶給我們的應有之義!
(刊於 星島日報 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