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鯨事件的啟示:新時代下的香港生態旅遊(黃進達) – 評論文章

上月布氏鯨進入在香港水域,因綜合不利因素下受傷離世,全港市民關注亦惋惜。在政府與專家尚在了解鯨魚死因的這段時間,社會繼續討論到底是否要為鯨豚在香港設立保護區,或者是否要訂立觀鯨守則甚至立法規管等。布氏鯨事件令公眾對本地生態旅遊引起興趣,本是好事,尤其香港有非常豐富的海洋資源,但最後樂極生悲,無疑反映香港社會對有關海洋資源的保護政策不足,也曝露香港生態旅遊人才的缺乏的不爭事實。

香港文匯報是時代的見證者(梁美芬) – 評論文章

40年來我一直是香港文匯報的忠實讀者與評論作者。作為時代的見證者,我看到現今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正確思想指引下,「一國兩制」的事業行穩致遠,投身日新月異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我和香港文匯報共同見證香港、國家的歷史進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滿心期待香港能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展現特區優勢。

全方位釋勞動力 突破經濟發展樽頸(陳祖恒) – 評論文章

疫情過後,本港經濟正處於復甦、復常階段,惟各行各業已深深感受到結構性勞動人口短缺及人口高齡化,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樽頸和阻礙。以航空業為例,人手不足問題令機場運力及物流載力,遠遠未能回復到疫情前水平。筆者期望,政府與各界攜手,想方設法釋放潛在勞動力,從量到質提升本地勞動力。

常備不懈 未雨綢繆(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特首李家超自上任以來便一直遵從「以結果為目標」的理念。自2022年《施政報告》中強調招商引資的重要性後,政府在短短半年時間便分別成立「引進重點辦公室」及「人才服務窗口」等,並積極與海外多個地方緊密交流並確立合作關係,以行動來凝聚互信,確切為香港商業和投資前景「鋪路」。

借鑒杭州經驗 發展文體旅產業(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於7月31日至8月3日前往杭州,進行為期4天的職務訪問,共有16名立法會議員參與,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亦有參與部分行程。是次訪問旨在考察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的兩大主要場館,了解杭州市與東陽市的體育、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近況,並與當地政府官員交流。

禁止「獨歌」傳播全民有責(胡劍江) – 評論文章   

律政司司長決定就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早前拒絕批出臨時禁制令,禁止四項與「港獨」歌曲《願榮光歸香港》有關的非法行為的判決,提出上訴。筆者認為,有關歌曲是一首美化暴力、煽動「港獨」的歌曲,更曾多次被錯誤當成「香港國歌」播放,如若繼續放任有關歌曲繼續傳播,將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危害,法院早前拒絕批出禁制令,明顯是忽略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凌駕性要求。筆者支持律政司提出上訴,履行特區政府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有效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行為和活動,和保障國歌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