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 應付新冠「風土化」(龐朝輝) – 評論文章
經歷了逾3年新冠疫情煎熬,大部分國家已解除旅遊及社交距離限制,香港於年初亦已逐步邁向復常,隨着世界衞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各國亦從應急疾控模式,轉換至與其他傳染病相若的防範工作為主。
經歷了逾3年新冠疫情煎熬,大部分國家已解除旅遊及社交距離限制,香港於年初亦已逐步邁向復常,隨着世界衞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各國亦從應急疾控模式,轉換至與其他傳染病相若的防範工作為主。
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早前出爐,方案堅持三大指導原則,包括將國家安全放在首位、全面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以及體現行政主導;內容則涵蓋了重塑區議會的組成方式、引入資格審查制度,以及強化地區治理架構等。過去一個周末,我積極向廣大市民詳細解說方案的詳情,並且呼籲全港市民一起支持方案,完善地區治理,讓政府可以更有效地服務市民,改善社區規劃,加強社區建設,讓我們的「家」變得更美好。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宣布,將於下周四舉行首次「立法會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將會集合現時一般答問會、議案辯論、施政報告諮詢的優點「三合一」,「互動交流答問會」每次都會設定重大、具宏觀及策略性的議題,讓議員與行政長官共同處理,透過交流建立共識,亦有助提升議會的議事質素。自從完善特區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以來,行政立法良性互動,關係融洽,筆者對此表示歡迎和支持,期望行政立法更好地分工協作,共同努力,做好惠澤香港有利民生的工作。是次「互動交流答問會」,為行政立法的關係開創新猷,體現在以下兩點:
通則暢,暢則興。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短短三個月,人流、物流、資金流已顯著改善,到處再現熙攘景象,實在令人鼓舞及振奮。香港與內地經貿活動迅速復甦,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引證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在推動大灣區建設上,有着無可取代的獨特地位。
特區政府今個財政年度的《預算案》,日前在立法會順利審議通過。由於香港過去連續2年錄得巨額赤字,而今年的赤字亦直逼千億,不少議員關注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並提出意見及建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應時大派定心丸,認為本港經濟穩中向好,對可見的將來公共財政扭虧為盈充滿信心。其實,很多事情都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無論如何,我們在保持信心的同時,亦要居安思危,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對區議會的組成方式及議席產生辦法進行改革,改革後的議席數目將與過去相若,議員薪酬及福利亦將維持;另外,政府為區議會選舉引入資格審查制度,貫徹「愛國者治港」原則,亦引入區議員履職監察制度,加強對議員的監察,且指定由民政事務專員出任區議會主席,並強化地區治理架構,設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
行政會議昨日通過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方案建議新一屆區議會的產生辦法採取「直選、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委任」混合模式,由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俗稱「三會」)的委員投票產生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員,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員、委任議員各佔四成議席,直選佔兩成。直選參選人除要當區選民提名外,亦需取得「三會」委員合共9個提名,區議會並引入資格審查制度;由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親自帶領區議會處理民生事務。
香港經濟活動逐步復常,令人喜憂參半,喜的是大部分行業都紛紛增聘人手,憂的是加劇了日趨嚴重的人手短缺和招聘困難的問題,立法會近日曾就這個議題展開熱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