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高鐵延誤的啟示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最近兩星期,廣深港高鐵工程的延誤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如今工程遇到不少困難,造成延誤九個月,已是不爭的事實。港鐵的處理手法以及政府的監督工作,固然存在不足之處;但更令人費解的是,港鐵與政府對工程的難度以及多項客觀因素的影響預判不足,應變緩慢。

市民失去便利選擇

隨着深圳、廣州以及內地多個重要城市的高鐵項目已投入營運,我得知不少市民選擇取道深圳北站前往內地城市;但要到達北站須先到落馬洲管制站過關,再轉乘九個站的深圳地鐵才能抵達。縱使過程費時繁瑣,但不少市民仍選擇這種出行模式,畢竟有乘搭高鐵經驗的市民,都體會到高鐵的舒適、便捷。但如今市民仍須等兩至三年才能連接上全國高鐵網,不僅令市民出行少了一種便利的選擇;更令人憂心的是,工程延誤所帶來的整體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高鐵所面對的困難,除了工程複雜、前期準備不足、天氣等因素影響之外,近年原料價格飆升、人手缺乏、行政過程繁瑣亦影響到工程進度。這些難題並非高鐵項目獨有,目前政府有很多重要工程,例如公屋居屋的興建、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沙中綫、蓮塘口岸等工程,都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和拖延,更不用說三堆一爐,以及新界東北拓展計畫等爭議性的計畫。

人手不足 成本上升

上述項目當中,不少都面對過環評、司法覆核等挑戰,已經造成主觀延誤。各個項目普遍都受制於勞工缺乏、建築成本上升這些客觀因素。面對這些困難,政府明知輸入外勞有助解決問題,但亦鑑於工會的壓力而不敢提出。人手不足、工程進度緩慢,自然要抵受通脹壓力,導致建築成本每日上升。因這些因素而造成了延誤被曝光之後,當局和承建商更要疲於奔命地面對傳媒的質疑、立法會的問責。他們的工作固然存在不足之處,但面對內外交困的狀況,恐怕也只能「啞巴吃黃連」。

在如今的政治氣氛下,可以預期的是像高鐵工程一樣的延誤,將來或許出現更多;但面對責難的同時,政府有否做好監督工作並仔細考慮補救的方法呢?社會又是否會有足夠的空間去探討問題的成因呢?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