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政改一小步 發展一大步 (梁君彥) – 評論文章

隨着政改進入關鍵時刻,泛民仍堅持會否決以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為基礎的政改方案。通過政改,不僅是一個政制發展的問題,更關係到社會民生的發展。近年來,政府推動政策舉步維艱,縱使建議推行的新政策擁有民意支持,但激進泛民議員又聲稱自己代表大部分民意,大搞「拉布」抗爭。這種各有各說的情況,令政府施政上困難重重。

勝過不斷走上街頭抗爭

回歸後香港的政治體制是以行政主導為基礎,但每當政府推動新政策時,不同的持份者往往爭持不下,由新界東北發展計畫到機場三跑,司法訴訟與示威抗爭不斷,由議會內到議會外的抗爭不絕,社會出現「爭議不斷,發展停滯」的情況,不同政黨,甚至部分泛民議員都表示擔心香港的發展停滯不前,會被鄰近的競爭對手迎頭趕上,令香港失去區內的領先地位。

普選行政長官的其中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要用一種較溫和的方式來解決內部矛盾。社會不同的持份者各有意見,倒不如利用特首候選人的政綱作為一個平台,把不同的意見及政策,引發社會來一次大型討論,再通過投票程序決定社會的政策方向。市民利用自己手中的選票表達自己的意見,總勝於市民不斷走上街頭,用宣泄方式的街頭抗爭表達立場。

500萬人票選增認受性

再者,回歸後行政立法關係惡化,不是歷屆特首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現有的特首產生安排,已經不能有效應對社會的發展。問題源於現時特首的產生過程來自選舉委員會,縱使候選人都努力通過不同平台,盡量向市民解釋其政綱,擴大市民的參與,但其認受性仍容易受到質疑。政改方案適度開放特首選舉制度,讓五百多萬合資格選民以一人一票選出特首,可以增強政府的認受性,不但有助疏導市民的意見,亦有利政府依據普選授予的廣大民意作為基礎,令施政更順暢,也就有利經濟民生項目的長遠發展。

舉一個例子,香港土地有限,而住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但每當政府計畫發展鄉郊土地,又會受到部分議員及環保人士反對,大家各持己見。如果政改通過,不同候選人可以把對開發土地的意見及政策放進政綱,再讓香港市民透過投票表態。而表態的結果,亦自然成為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即使議員有反對的意見,但他們面對特首的民意授權基礎,亦不會輕言「拉布
」,長遠可以理順香港的行政立法關係。

可見,政改通過與否,不僅是一個政制發展的問題,更是香港能否走出現時政治、經濟、民生困局的重要一步。我相信,政改不是「零和遊戲」,總不能在部分安排上不同意,便斷言否決。泛民議員更無權扼殺市民一人一票選行政長官的權利!

過去一段時間,多個民調都顯示過半數市民支持通過政改,民主的精神不是「輸打贏要」,如果落場玩就要遵守遊戲規則,只要五成一的市民支持政改通過,泛民也應該順從民意,支持通過政改方案。

糾纏近兩年的政改討論,社會已經迷失於一些空洞的政治口號中,很多政改的細節仍然有討論的空間,經民聯期望各方在剩下來有限的時間,應該坐下來,理性務實地討論如何在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的框架內,尋求最大的共識,為香港長遠發展走出關鍵的一步。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