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勉強無幸福 通識科毋須必修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昨日開始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議員就施政報告的各項措施暢所欲言,當然也少不了點評教育政策。特首在競選政綱不諱言「近年,香港的教育政策在理念及執行上,都出現了些問題。政府會全面檢視教育制度」。

而筆者認為,出了最大問題的一環,就是新高中課程下的通識教育科。教育局長楊潤雄早前表示,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明年初會有初步意見,預期年中會公眾諮詢。這次諮詢可說是姍姍來遲,自從新高中學制推行以來,學生、教師、家長對通識科的投訴未曾間斷過,筆者亦多次為他們發聲,而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將通識科改為選修科,還學生選科的空間,讓老師教回本來擅長的科目。

通識科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但課程太廣太闊。本來在大學讀理科、商科的老師要向學生講授現代中國;讀文科、社會科學的老師則要教「能源科技與環境」,大家都摸着石頭過河;又由於教育局不主張背誦,要愉快學習,學生往往對事情沒有充分的認知,單靠教科書、看幾篇新聞報道,就被要求要「批判」事情,被迫「未學行先學走」,而不是真正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香港通識教育會今年7 月的調查結果顯示,七成半通識科老師同意或非常同意課程內容過多,近六成半老師表示教學時間非常不足夠或不足夠。課時緊絀的情况下,老師較為依賴教科書、教材是人之常情,但是教材質素參差不齊,筆者在2014 年就發現一本教科書寫「如果當法律條文不符合公義,就要公民抗命」,完全沒有提及其他較溫和的方法去爭取完善法例。而一些反對派團體就看中這個機會,立即編寫製作通識教材供學校使用,以違法「佔中」為主題,藉此向學生洗腦,宣傳其「公民抗命」的政治主張。

通識科2009 年成為必修科至今,已令很多學生老師家長怨聲載道。今次政府不僅要檢視課程內容和評核方法,最重要是重新考慮通識科的定位。俗語說「勉強無幸福」,筆者再次呼籲教育局,放過學生,將通識科改做選修科。

(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