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報告表示:「住屋仍然是香港最大的民生問題。」相信大家都同意這個基本判斷,本屆特區政府設法解決住屋問題的努力也有目共睹。
首置貸款 滿足中產置業
據當局最新估算,未來5年興建的公營房屋單位約為97,100個,未來3至4年一手住宅市場的私營房屋供應量約為87,000個單位。除了致力解決供應量的問題,當局也應盡快檢討和重整房屋階梯,兼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其一,可提供針對性的資助置業措施,例如,重新推出優化版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和「夾心階層住屋計劃」,滿足中產人士的置業訴求。
其二,可探討與發展商合作,興建小型、廉宜、可租可買的合適住宅,協助青年解決住屋需要。
拓地權衡訴求 尋求共識
然而,當局能否如期落實上述房屋供應,還要視乎土地規劃及開發速度能否跟得上,對此,本屆政府雖努力制定短中長期土地供應計劃,如短中期措施主要透過檢討土地用途,包括改劃用地及增加密度,務求地盡其利;長遠將推動新界和大嶼山的新發展和擴建,研究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和開發中部水域人工島,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以及釋放部分不再適合耕種的土地和具發展潛質的棕地等。而大嶼山發展公眾參與活動已於1月31日展開,為期3個月,收集市民的意見,以制定發展藍圖。政府亦計劃成立「大嶼山拓展處」,擬使大嶼山的發展涵蓋策略性交通運輸基建、房屋供應、產業發展、自然保育和康樂旅遊等方面,成為智慧型低碳社區。
但正如特首所言:「香港不缺乏土地,缺乏的是可發展用地。」土地開發亦不時遇到阻力。其實,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在不同的政策目標和社會訴求之間權衡輕重,致力尋求共識。例如,我們曾建議政府改劃百分之三的「綠化地帶」土地,用作興建中產人士或青年家庭能夠負擔的住宅單位,預計可提供約27萬個單位,有助紓緩房屋供應壓力。
無論土地開發還是房屋供應,均與長遠規劃密切相關。特區政府在去年正式開展《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我和工程業界都歡迎和支持,並期望當局制定出全面的基建配套藍圖。事實上,本人在2013年10月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曾提出議案,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定長遠基建規劃,凝聚社會共識,然後按部就班落實。議案獲得無修訂下通過,顯示大多數議員都認同長遠規劃的重要性。
時至今日,當局必須因應香港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環境,檢討並優化現有的規劃機制,改善及簡化城市規劃的程序,在規劃階段盡量吸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以免在項目開展之後,才因拆遷、環評、成本效益等問題,備受種種爭議的困擾,影響基建規劃的有效落實。
基建渴才 政府應加投入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各項基建規劃和工務工程項目的推行和落實,既涉及一系列財政承擔,也必須確保政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及各種資源配套。有專業職系的公務員工會代表反映,特區政府近年在土地基建和房屋供應方面的工作量大增,資源不足以應付。當局應增加投放資源,設法滿足專業職系公務員對增加工作人手的合理訴求。
此外,當局應從近年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香港段項目的延誤,以致公屋項目食水含鉛等事件中汲取經驗教訓,加強相關政府部門的協調,完善有關機制,包括吸納具相當年資而其崗位屬有長期服務需求的合約僱員轉職為公務員,以維持公務員團隊的專業水平和整體士氣,為市民多做實事。
期待曾俊華司長在新一份的政府財政預算案對房屋供應和土地開發,有更到位的資源投放。
(刊於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