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零售步入寒冬 調控旅客三思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正當社會熱話應否收緊自由行,最新數據顯示,本港四月份零售業總銷售值按年急挫百分之九點八,創下五年來最大跌幅。這一記當頭棒喝,教人不得不承認,自由行效應很可能已見頂,香港的零售業正步入寒冬。一旦大幅削減自由行, 將嚴重衝擊香港經濟。

打從二○○三年自由行政策推出以來,內地訪港旅客由二○○二年的六百三十八萬人次,飆升至去年的四千零七十萬人次,單是自由行旅客人數,已超過二千七百萬。十年光景過去,隨着內地經濟放緩、中央雷厲打貪、旅客消費模式改變,以至部分港人無禮趕客等,內地豪客訪港熱情不再。如果未來數月情況持續,零售業以至整個旅遊業,恐怕要先捱一刀。

自由行創造11萬職位

也許部分人認為,自由行減少是好事,甚至將旅客數目削減兩成,香港也可以承受,經濟不會塌下來。可是,客觀數據告訴我們,一旦收緊自由行,將對本港零售業、就業率以至整體經濟造成巨大衝擊。

以去年內地旅客消費額一千八百七十九億元計,減少二成,就是接近二百億元;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二○一二年的年度報告亦顯示,自由行最少為香港創造十一點四萬個職位,如果說,收緊自由行將影響數以萬人的生計,絕不誇張。現時零售業已響起警號,我認為,任何調控旅客人數的措施,必須慎之又慎。

提升接待遊客能力

要解決旅客逼爆問題,正本清源之道,是提升香港接待遊客的能力,包括設法分流旅客,使他們不致過分集中於銅鑼灣、尖沙嘴、旺角等購物鬧市,並增加酒店及旅遊景點等。最近有團體建議在上水等地設購物城,我認為是可行做法;而大力發展大嶼山,亦是旅遊業的出路。

自由行是二○○三年「沙士」以後、香港經濟最困難之時,中央因應香港訴求而推出的一項惠港措施,它到底是利是弊,歷史自有見證。從現階段看來,自由行推行十年,除帶動香港經濟復甦,也成了推動香港零售業和旅遊業的火車頭。當然,「水貨客」、景點逼爆、文化差異等問題,也令港人頭痛,但我們應否為了「一毛」,去否定「九牛」?

世界上難有一個地方,永遠順風順水,經濟發展總是有起有落。香港人應有憂患意識,切忌匆匆趕客。如果硬要自斷財路,又
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家都要賠上不菲的代價。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