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辣招自上月五日推出至今,已超過一個月。新措施對市場的影響漸步浮現,不論新樓或二手市場的交投量,均出現明顯跌勢;不少市民亦埋怨,辣招只能冰封樓市,無助他們上車或換樓。
有人形容,香港過去幾年的樓價如「脫韁野馬」,怎管也管不住。我明白,政府推出辣招的目的,就是要壓抑亢奮的樓市,出發點是為市民着想;但香港作為最自由的經濟體,如果長期以「寓禁於徵」的方法干預市場運作,必然會損害自由之都的聲譽。政府曾經說過,「辣招」只是非常時期非常措施,但如果長期推出「辣招」甚至「加辣」,所謂「非常措施」,會否淪為長期政策?
其實,不論工商界抑或普羅大眾,均希望樓市穩定,因此推出「辣招」的同時,必須顧及「辣招」對其他方面的影響。香港的樓市深受外圍環境影響,美國加息在即,香港的息口早晚也會隨之上升,萬一樓市轉向,政府必須作出即時反應。
新辣招實施以來,不少人向我反映,現時無論上車抑或換樓,均是難上加難。事實上,在業主更惜售的情況下,二手市場幾乎冰封,新樓售價亦不跌反升;加上按揭成數長期被收緊,年輕人要儲足首期,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我期望,政府在適當時候,檢視當前的壓抑樓市措施,並且放寬按揭成數,令到有真正需要的市民能夠上車及換樓。
必須增加土地供應
歸根到底,要解決住屋問題,必須增加土地供應,並且盡量控制建築成本。現時土地供應不足,在高地價政策及建築成本高企下,麵粉貴,麵包又怎會平?
當然,我明白現屆政府是有決心去覓地建屋,但過程中似乎困難重重,特別是在現行的政治氣氛下,不論政府提出發展新界東北、開發北大嶼山,抑或開拓綠化地帶,均是寸步難行。社會人士必須自問,如果一邊反對土地發展,一邊抱怨樓價太高,是否自打嘴巴?
坊間亦有意見認為,政府可實施租務管制來紓緩市民的住屋問題,我認為,租管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本地和海外的研究均引證,推行租管會出現連串反效果,包括業主封盤揀客、加租加雜費等。而政府插手市場運作,必會損害香港的競爭力。
(載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