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高企,影響到不少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讓下一代對將來產生無力感。有調查指,九成五的受訪者認為香港住宅樓價太貴,更有約三成人認為有生之年都無法在港置業。事實證明「辣招」再多,也阻止不到樓價屢創新高,只有增加土地供應,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怎樣定義為「空置」
近日有報道指,政府研究開徵物業空置稅,我認為有關建議必須謹慎考慮。外國有不少實施物業空置稅的地方,市場情況與香港不同,實施上來亦會遇上不少技術問題,例如怎樣定義為「空置」;如何監察個別物業是否「空置」;離港人士的單位如何處理;印花稅率定於甚麼水平才能避免空置。事實上,有些單位被視為「空置」,可能因為正等待滿意紙、入伙紙,也有可能正在進行裝修,定義太寬鬆,空置稅形同虛設,定義過緊則會擾民。
即使空置稅只限制一手物業,在執行上,政府部門很可能要花費大量的行政成本和時間,繼而展開複雜的程序去收取這筆物業空置稅。以現時本地住宅物業空置率大約百分之三至四,推出空置稅,是否妙計良方?
事實上,「寓禁於徵」是否處理房屋問題的良方,的確值得商榷。近年政府呼籲市民置業要審慎,又以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和控制按揭成數的方式,增加購置物業的成本。然而,當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出招」,而樓價不跌反升,市民對政府解決住屋問題的能力產生懷疑。
此外,現時四百萬元的九成按揭上限,以及六百萬的八成按揭上限,已不切實際,政府應研究適時放寬按揭成數,讓有能力供樓但首期欠奉的市民能夠上車,同時打通換樓鏈,釋放二手市場的存貨量,通過增加供應來紓緩樓價。現屆政府實行置業主導政策,方便市民置業的政策更是理所當然。
社會應支持填海
當然,要讓市民安居樂業,有賴盡快增加土地供應。我們不止要土地來建屋,寫字樓、停車場、運動場地等同樣有殷切需求,都要覓地興建,社會應該支持政府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以及釋放綠化地帶用地,將鄰近市區而且生態價值較低的綠化地帶改劃用途,穩定、持續地增加各類可使用土地,才是樓價高企的治本之道。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