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雙方上周公布了「滬港通」,說實在的,這個新政策為金融市場開創一個先河,絕非像吃一頓簡單的晚餐那樣可以瞬間消化掉;經歷了一個星期,很多行家亦未能好好消化這輛雙向直通車,究竟對本地業界利好的程度有多大呢?
先看看業界普遍的意見。這星期很得多行家都跟我說,「滬港通」讓內地投資者買港股,但就只容許內地券商招待這班「貴客」,本地券商是望著水流過自己的門前卻連一啖也喝不到,對他們是沒有實際利益。這的確是實際情況,但如果單單以這一點就全盤認定「滬港通」對香港業界的得益,說是「零得益」,那就真是「Too Simple」。
港市的闊度與深度將大增
「滬港通」的最大賣點就是讓香港股市的闊度和深度大大增加。闊度是指參與買賣的投資者。國內有3億多人參與股票買賣,他們將來都是香港股市的潛在客人。闊度增加是會有聚焦效應,即一個地方旺場,聚集的人流就會愈來愈多,全球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亦會增加。有更多投資者參與這個市場,股市必然暢旺,股市旺場的話本地投資者的投資意欲是否會加強呢?答案是不言而喻。
闊度增加了,本地上市公司的「深度」亦隨之而擴大,集資能力亦會顯著增強。有質素的公司搞上市,要求其實很簡單:那個地方投資者層面廣、成熟,司法完善,可以保障到它們的利益,它們就會去那裏上市,希望將公司價值最大化。日後國際大企業要搞上市,我肯定在「滬港通」這個新因素之下,它們為了吸引內地投資者,香港這個名字必定在它們的名單前列;甚或者我們可能會有一天見到可口可樂、蘋果、Facebook 這些一流的外企,會在香港作第二上市地點,吸引內地投資者目光。「深度」增加了,本地業界又何須擔心不會「股」如輪轉呢?
宜加快推行盡早公布詳情
當然,能夠直接為內地投資者提供買賣港股服務是本地每間券商,包括本人在內的終極願景。我們同坐的這條船都希望向著這個目標航行,但循序漸進到達目的地亦是必須的。在此之前,我們還有更多的目標,例如希望中港兩地能夠縮短6個月落實新政的時間,盡快宣布每日限額的實際運作實況,亦應該盡早制定放寬限額的條件;此外內地投資者要有50萬人民幣資產以上才可參與買賣港股,對內地小散戶亦是不公平,也宜在稍後適當放寬至如十萬元或以上。香港上市公司質素是有目共睹,爭取下調這個門檻亦是刻不容緩。
短視,只會讓行業原地踏步。以上這些正正就是業界日後擴大發展的重要基礎,看得更遠我們才可以跑得更前!
(刊於 經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