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國際上至今並沒有制訂「堅尼系數」的統一準則,堅尼系數仍然普遍用於量度不同國家或地區收入分布不平均的程度。據香港統計處最新公布的資料,一一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每月收入計算,是零點四七五,而未經除稅的數字更達到零點五三七,均超越零點四這條普遍被視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綫」。按樂施會日前發表的《香港貧窮報告》估計,香港的貧窮人口大約有一百一十七萬人,平均每六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是窮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香港貧富差距有所擴大,是不爭的事實。
香港是一個經濟發達的文明社會,相信大家都會認同,讓所有市民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是社會公義的要求和體現。因此,特區政府設立新的扶貧委員會,以便全面檢視本地的貧窮情況和成因,制定相應政策,務求達致防貧和扶貧的社會效果,可以說是重要的一步。
外匯基金撥款 一發不可收拾
當社會出現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狀況,大家都希望採取各種辦法去補救,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要防止藥石亂投,以免產生不良副作用,甚至開錯藥方,變成好心做壞事。社會上有意見要實行利得稅累進稅制,但這無疑背離了香港一貫行之有效的低稅率及簡單稅制,會削弱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優勢。也有意見要撥出外匯基金部分投資收益,用作新增扶貧開支,但外匯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要確保香港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從外匯基金轉撥款項必須受到《外匯基金條例》的規限,恐怕此例一開,這次要求用於扶貧,下次要求用於其他社會事項,將一發不可收拾。這些建議對香港基本體制的影響,可謂牽一髮動全身,絕不宜草率行事,否則,可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關於扶貧政策,有兩種基本思路:一種是主張以各種「收入再分配」措施,例如通過福利補貼,甚至直接派錢,達到調節保障的作用;另一種是針對貧窮的成因,設法營造有利於個人發展、自力更生和社會流動的條件,例如通過教育和就業培訓,提升勞動人口的競爭力和技能。顯然,從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第二種思路,是更積極的。
至於具體措施,也不妨列舉兩大類:
.加快推動本土經濟發展,加快落實基建工程,包括落實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等發展規劃,而在進行新發展區規劃時,更要充分考慮各項社會因素,例如人口、就業、配套措施及各方面的民生事宜。
.積極促進社會企業的發展,由政府作出承擔,投入足夠資源,並鼓勵商界參與合作,發展社企,從而為失業人士和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自力更生,重拾自信。
為了扶貧、防貧,當局有需要識別和回應不同群體的需要,對症下藥,採取多元化的政策措施。現時,新的扶貧委員會剛設立,社會各界應給予時間和空間,進行相關研究、檢討和諮詢,市民亦希望委員會能尋求更廣泛的共識,提出更長遠的政策。如果過早為它訂立種種框框或規限,未必是可取的做法。
盧偉國
刊於星島日報 (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