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全面把握國家的發展機遇,我們就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發揮本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近日立法會亦圍繞這個議題展開了一番討論。
近年來,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性持續增大,一些國家的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來,世界經濟深度衰退,重啟緩慢,貿易需求嚴重萎縮。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難免受到很大的衝擊。究竟,本地各行各業未來的挑戰和機遇何在呢?
共同規劃 科研成果商品化
香港最獨特的優勢,是實施「一國兩制」,對參與國家發展有「近水樓台」之利。國家根據近年國內外環境的種種變化,致力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成為國家制定「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指導思想。國家在今年三月公布了「十四五規劃」綱要,其中第六十一章專門論述如何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既有國策的強大支持,確實有助於我們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特別是發揮香港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獨特優勢,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粵港澳應致力完善創科合作機制,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共同制定創科發展規劃,並統籌區內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同時設立「創新科技夥伴計畫」和「創新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加強創科人才的培訓和引進作用,以及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創科產業。
在推動發展區域專業服務中心方面,新修訂的CEPA《服務貿易協議》,已於去年六月一日起實施,讓香港企業與專業界別,以更優惠的待遇開拓內地市場。隨後廣東省宣布接受香港發展局的建築顧問和工程顧問名冊,讓香港工程界企業和專業人士,通過備案方式就可以在大灣區內直接提供服務。我認為,兩地政府部門和業界應通力合作,推動在大灣區先行先試,進一步放寬港人港企參與內地建設工程的限制,爭取兩地企業獲得相同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同時,應將更多的香港專業界別及企業納入互認範圍,在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創新科技、環境保護、檢測認證、仲裁服務等領域深化合作,並完善支援措施,以專業化、法治化和國際化促進三地專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此外,應建立大灣區專業服務人才互動的高效機制,可推廣「大灣區人才卡」、「專業人士通行證」等,並在稅收、出入境通關、執業限制等方面消除壁壘。
放寬港人港企參與內地工程
在促進跨境交通基建互聯互通方面,粵港澳三地應成立跨境交通管理機構,統籌現有港口、機場、大橋的資源整合及利用,協調好各項基建的進一步建設和營運,分流各港口、機場客貨流,並進一步優化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通關安排,爭取開放更多口岸落實二十四小時通關,將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航運、航空和物流樞紐。
就上述三個層面,香港可以發揮作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的角色,彰顯作為「雙循環」連接平台的獨特優勢,也有助擴大本港各行各業在內地和海外的發展空間。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