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我首先感謝陳克勤議員動議原議案,其主旨與經民聯的基本理念不謀而合,而林健鋒議員動議的修正案也顯示我們對這項議題的重視。
主席,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外圍因素的影響舉足輕重。如今環球經濟形勢極不明朗,歐、美、日經濟未見顯著復蘇,而內地經濟增長亦有放緩跡象,香港的經濟發展將面對種種挑戰。同時,本港多年來過於依賴金融、貿易和旅遊等支柱產業,忽略發展新興產業,“只重財技,不重科技”,經濟發展不夠多元化,削弱了香港抵禦外圍經濟衝擊的能力。另一方面,區內其他經濟體,包括內地、韓國和新加坡等,在經濟和產業發展方面積極進取,成績有目共睹。
此消彼長,香港在多項競爭力排行榜中的排名都有所下降。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年公布有關兩岸四地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13年來首次被深圳超越,跌出“綜合經濟競爭力”榜首。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則顯示,香港競爭力儘管連續3年排行全球第七位,但在“創新與先進”範疇的表現卻強差人意,排名全球第二十三位,而該範疇中“創新”一項更是香港得分最低的項目,全球排行第二十七位,這無疑向香港敲響了警鐘。
事實放在眼前,如何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加強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以讓社會有足夠的資源持續改善民生,已成為本港當前的迫切課題。在本年3月1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我動議了一項議案並獲得通過。該議案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制訂長遠、全面及平衡的產業政策,貫徹公共財政“應使則使”的原則,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專項資助、人才培訓、官產學研商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策略性地刺激不同產業的增長,吸引外來投資,以鞏固支柱產業、推動新興產業及活化傳統產業。為此,特區政府需要突破固有思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然而,單靠良好的施政意願和政策措施並不足夠,所謂政通人和,社會各界理應盡快放下政治爭拗,一起集中討論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深層次問題。
我認為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本來推動創新及科技已成為環球大趨勢,香港亦具備不少競爭優勢,例如奉行法治,資訊自由流通,有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世界級的科技基建設施,更擁有國際化的商貿網絡和融資平台,可發展成為區域的新興產業平台,但因長期以來缺乏適當的政策支援,本港的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緩慢。現屆特區政府班子順應科技界和工商界多年來的積極倡議,在2012年提出的政府架構重組中已建議設立科技局。在本屆立法會工作開始之初,我和業界已敦促政府重啟科技局的設立,政府並正名之為創新及科技局。可惜,由於少數議員多番“拉布”阻撓,擾攘長達3年,財務委員會在本月6日才通過相關撥款申請,創新及科技局得以在上周五即11月20日正式成立。
主席,隨着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特區政府必須注意各項政策措施的協作互補,盡快思考如何把握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發展策略所提供的新機遇,制訂配套政策措施,推動科技產業化。我認為香港應爭取在未來10年,將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13年的0.73%提升至2.5%或以上。為鼓勵企業進行研發,當局應為企業提供相等於其研發資金兩倍至3倍的扣稅安排,並改善目前科技研發資助的審批機制。
同時,白石角科學園已逐漸形成創新科技的集羣,可惜土地有限,最新的第三期亦已有不少科技企業進駐,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政府必須再覓地發展類似園區,讓創新科技產業遍地開花。此外,當局日後在規劃新發展區時,應融合“智慧城市”的元素,完善規劃各種通訊、管網、智能家居、綠色建築等軟、硬基建設施,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打造綠色智慧的社區。
要順利推動和落實這些措施,不單要凝聚社會共識,也需要社會各界別、各階層人士,包括工商界、專業界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對於李卓人議員和梁家傑議員的修正案中肆意誇大不同階層的矛盾,把特區政府班子置於對立面的措辭,實在不敢苟同。
主席,本屆區議會選舉有不少青年人參選,其中亦有順利當選,顯示新一代對社會有期望、肯付出。如何引導並善用這股新生力量積極參與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值得社會各界認真思考。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