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破天荒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畫,消息一出,市民普遍樂見政府有決心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然而反對派卻大潑冷水,抨擊政府「沉迷基建、倒錢落海」;輿論亦高度關注公帑是否用得其所,庫房會否入不敷支等,以致過去一段時間,政府幾乎處於「捱打」局面。
必須指出,「明日大嶼」屬於長遠而龐大的投資,除提供逾千公頃土地供過百萬人居住外,新增土地亦可作為香港新交通樞紐,將大嶼山、屯門、港島連接起來,打造成嶄新的商業核心區,將香港發展推上新的高峰。政府固然知道有關構思會惹來爭議,更會成為反對派無限上綱的政治彈藥,但何以特首仍要大膽拍板?這全因政府有長遠目光,為下一代人謀求福祉。
「少做少錯」何須大計
不是嗎?如果政府是以「少做少錯」的心態去「Hea做」,根本沒必要提出這個大型填海造島計畫。《香港2030+》研究指出,香港長遠欠缺最少一千二百公頃的土地。按照政府的「明日大嶼」構思,將會分階段興建一千七百公頃的人工島,如能落實,基本上足以滿足市民長遠的居住需求,更可為不同產業發展提供用地,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
反對派衝出來反對填海,似乎他們已經忘記了,香港的成功,多年來也依靠填海,繁華的商業用地、居住百萬人家的新市鎮、香港引以為傲的新機場等,均是依賴填海造地得來。還記得當年的「玫瑰園計畫」,因為預算高達二千億元,被抨擊為「大白象」工程,受盡千夫所指。歷史卻證明,這項龐大投資,已成為香港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正如特首林鄭月娥所言,如果當日政府沒有決心排除萬難興建新機場,香港今日會變成怎樣?
當然,社會人士關注項目會否巨大得令香港吃不消、香港長遠經濟能否負擔等,這亦屬合情合理的疑問。現時「明日大嶼」只屬初步構思階段,公眾可從不同角度提出討論和意見,特區政府亦應用心聆聽,並提出有理有據的具體方案來回應市民訴求,方能令計畫更符合民情和更具有可行性。
好事多磨。我相信二十、三十年後,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在「明日大嶼」的輝映下,將會更亮更光。歷史,將會還林鄭月娥一個公道。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