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極端「本土主義」百害無一利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有反對派議員一而再提出「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的議案,在具體內容上往往似是而非、甚至混淆視聽,令本人覺得不吐不快。本來,市民要求特區政府在制訂政策、規劃社會發展、分配公共資源的時候,適當優先考慮本港居民的需要無可厚非,但同時,我們卻必須保持警惕,以免走向另一極端,讓某些人以此作為肆意排外或挑起香港與內地矛盾的借口,影響經濟民生。

例如,不少反對派議員振振有辭,要求政府「停止規劃盲目以中港融合為目標的『大白象工程』,避免再有基建項目持續延工超支,浪費公帑」,甚至以此作為他們在議會發起「拉布戰」和「不合作運動」的堂皇借口。我認為,把進一步發揮香港在區域中策略性地位的基建項目批評為「大白象工程」,是盲目的指控,無的放矢!以港珠澳大橋為例,當局在今年1月16日向交通事務委員會匯報,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項目的核准預算費,打算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54.6億元,難免引起公眾關注。

政治造成超支  豈可隻字不提

平心而論,大型公共工程因無法預料的因素而增加成本,並非罕見。不過,港珠澳大橋的發展堪稱一波三折,從醞釀、討論、論證,經前後多年,項目終於在2007年列入本港十大基建,主橋工程本來於2009年12月展開,但同年底,在某些反對派議員的支持下,本港有居民申請法援,進行司法覆核。官司纏訟幾近兩年,直至2011年9月,政府才上訴得直,工程最終在同年底得以重啟,相關工程延遲差不多兩年才開展,須額外透過加人、加班及增加工程設施等辦法來壓縮工程時間表,由六年工期減至五年,政府希望能把實質完工延誤減至一年。相關香港口岸工程核准預算的304億元中,有65億元是由於司法覆核造成的額外開支。政治干擾造成延工超支、浪費公帑,豈可隻字不提!

港珠澳大橋由香港、澳門和內地三方商定,工程亦由三地政府分工負責,因為三方都明白,珠江三角洲西部經濟潛力巨大,大橋作為跨海陸路運輸的新通道,有助於推動三地經濟可持續發展。以香港而言,一旦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先後落成,大嶼山將成為往來本港、澳門和珠三角西部的必經之地,發展「橋頭經濟」的價值絕對不容忽視。對於在珠海、中山和江門等地經營的本港大中小企業,也帶來很多便利。香港的各行各業,包括金融、貿易、物流、工程、建造、旅遊、零售、工商專業及支援服務等,均可獲益。如果盲目地說這是「大白象工程」,不但無法以理服人,而且抹殺了工程和建造業界對香港經濟發展的貢獻。

警惕非理性的排外情緒

此外,一些反對派議員建議修改東江水的購水協議,把協議改為按供水量收費,以減少本港在購買東江水方面的開支。我認為,這建議沒有全面而恰當地反映現實情況。東江水佔本港食水供應約70%至80%,當局自2006年開始,採用「統包總額」方式,由港方向粵方每年支付一筆款項,按需要輸入東江水,至供水協議訂明的每年供水量上限。若要改為「按量付款」,就不會訂明每年供水量,一旦遇上嚴重旱災,香港勢必要與廣東省其他城市爭逐東江水;同時,粵方自然要考慮實際供水量不確定、要確保有合理收入等因素來釐定單位水價,香港隨時「得不償失」。部分反對派議員又建議,讓海水化淡成為本港重要水源。然而,據現有資料顯示,從本地集水區、東江水及透過海水化淡產生的飲用水單位成本分別為每立方米4元、8元及12元,海水化淡在目前並不符合成本效
益。不過,隨着科技進步,海水化淡長遠可望成為本港的重要水源之一,我支持政府在將軍澳設立海水化淡廠,但就算工程順利開展,也要到 2020 年才投入運作,而且年產量只佔本港食水用量約5%。因此,有必要確保香港獲得可靠和具彈性的東江水供應。

這些事例顯示,香港作為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外向型經濟體,必須制止極端的本土主義和非理性的排外情緒,否則不但影響經濟民生,亦有損社會和諧,更會損害香港和鄰近地區的互惠合作關係,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