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需要轉型,我相信大家也不會反對這點,問題在於我們應該如何推行。今天,我會從工業的角度談談我們對此事的看法。
過去數年,我跟工業總會以至是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經民聯”)的同事,也曾在立法會內外多番向政府表達意見,指出如要發展知識型經濟,便不能只向金融和地產業傾斜,而在發展服務時,亦不應忽略我們固有的優勢和其他專業服務。香港更要善用背靠內地強大市場的地利,放眼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我們不能單看香港這片彈丸之地,反要思考如何利用我們的長處來支援地區發展。
工業界一直強調我們不能放棄工業,我們亦多次要求特區政府扶持本地工業發展,致使本港這個外向型經濟一旦再次遇上全球經濟不景氣,面對服務業受到衝擊,金融業亦受強大海嘯影響時,我們仍可依靠製造業來捱過難關。
今時今日,工業早已不僅是勞工密集的製造業,生產亦不只是靠一大羣藍領工人埋首操作“啤機”或車衣,我們應把工業看得闊一點。過去30年,我們利用珠三角的機遇,擴闊了我們的生產線,在最高峰時,香港在珠三角聘用了1 100萬名工人,而香港的服務業得已大大提升,我們稱之為“生產者服務”。其實,情況並非如湯家驊議員剛才所說般已經全部消失
在香港,我們稱為服務提供者,實際上我是一個“廠佬”,是經營工廠的。然而,由於我的工廠不在香港,所以我是服務提供者。事實上,香港的產品和工業所覆蓋的範圍很廣。就以大家駕駛的平治、寶馬等房車為例,如果沒有香港公司的產品,這些汽車根本無法行駛。就是“蘋果”的產品也是由香港製造的。
因此,我們希望大家明白工業的定義其實很廣。今天,工業已不只限於要落手做的工種,我們擴闊了生產鏈,香港工業已包括設計、研發、製造、整合、裝配、檢驗、測試、品質保證、品牌推廣、產品銷售和物流運輸等。這些都是工業的一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成敗的關鍵。以工業界經常談論的“蘋果”公司為例。這究竟是否一間工業公司呢?其實,這是一間設計公司。又以Motorola為例,該公司的廠房也很少。我們要知道工業不一定是指在一間廠房內裝嵌組件的業務。
在上星期三召開的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上,很多委員都建議香港要重新發展製造業,改變過去工業的生產模式,要做一些新事。事實上,香港工業界在過去數年已看到這個新趨勢,希望抓緊機會,主力生產高增值產品,以高科技設計為主要賣點,或生產一些切合個別用戶需要的產品。
未來,我們應進一步致力把設計、科研、品牌管理、銷售、供應鏈管理等高增值部分留在香港進行,而其他要求勞工密集的工序部分,則外判至珠三角的製造基地,甚至是東南亞地區負責,以致產品即使不是標明Made in Hong Kong,也可標明是Made by Hong Kong,或是以Hong Kong Created為招牌。
過去數年,我們不斷向官員提出工業發展一定要朝高增值方向推行,要多做科研並加入設計成分。然而,由於我們大部分屬於中小型企業(“中小企”)經營,面對如此重大改變,只靠我們自己單方面的力量並不足夠。工業界希望政府不要只以“出口術”或寫文章等方式表示支持經濟轉型、工業創新,當局還可推出一些新政策、新思維,以實際行動顯示特區政府對創新和科技的承擔和決心,讓社會清楚知道發展的方向。
因此,工業總會一直爭取引入產品研發、產品設計和產品推廣開支的三倍扣稅優惠,讓企業以更靈活的方式來推動香港創新和科技發展。在政府支持下,企業會投放更多資源,有助創造更多新職位,讓年青人有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
在支援中小企方面,我們不可忽略為企業創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而政府可參考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的做法,提高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信貸保證至九成,令中小企可以容易向銀行申請到貸款。
此外,當局亦要從規管和人力培訓方面入手,放寬工廠大廈的用途,令更多中小企可以善用地方做設計、推廣品牌等工作。當局更應以前瞻的目光為本地工業和其他優勢產業培訓更多人才,例如航運物流業,以支援企業的長遠發展。
我們亦建議局方研究對中小企開發新興市場的信貸,提供利息補助,建立統一全面的新興市場資料庫,免費為中小企提供相關市場資料,提供一站式由策劃到實行的服務,用實際行動來表明當局的決定。
主席,知識產權亦是必要的元素,香港應盡快設立原授專利制度,令我們能夠利用我們的金融、法律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來建立這個原授專利的先天有利條件。我們應該把握機會推出一套在香港註冊便可取得中港兩地專利的制度,從而協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的創新產品進入內地市場,藉此推動香港朝着高科技、創新、高增值等方向前進。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