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抗疫為先 重振經濟 改善民生 信有明天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就房屋土地供應、青年大灣區發展、創科和港深合作、金融互聯互通等範疇提出了200 多項新措施。當中關於創科、金融、航運和青年等方面的建議,突顯了中央政府在特區面對困境的時刻,對我們的關顧和支持,為香港未來發展打下強心針。

施政報告採納了經民聯早前提出的約110 項建議,包括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辣招」、落實大坑西邨重建、延長交通津貼及港鐵減價、加快「跨境理財通」、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等。特首也強調政府會繼續投資基建,預計未來數年平均每年將超過1,000 億元,並推出更多可創造就業的地區民生工程。

報告務實具針對性重在執行

聯盟認為,這份報告構思務實,措施亦具針對性,但要事分緩急,而且重在執行。新冠肺炎病毒病一日未清除,香港與內地和海外通關一日未恢復,經濟民生就很難真正重新出發。面對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特區政府必須精準抗疫, 切斷所有隱形傳播鏈, 盡快讓病例「清零」,才能夠「抗疫為先重振經濟改善民生信有明天」。

報告提出了不少與創科有關的建議,特別是與深圳合作,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設立「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撥款20億元吸引海外科研人才來港。聯盟希望政府可以加大力度推動,致力吸引更多科網企業來港,提升競爭力。關於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政府提出「一區兩園」的概念,與深圳協同發展。我們認為除了加快港方園區的建設,特區政府也應就短期創科產業土地不足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至於推動智慧城市發展,香港相對杭州等內地城市已經有所落後。政府宣布在下月發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可以說是姍姍來遲,希望政府在強化5G 服務、推動「智慧出行」等措施方面要「放手去做」,不要只是「研究完再驗證」,資助方面不要有太多限制,以便盡快作出成績。

在交通基建方面,本人曾多番促請特區政府進行全面的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並加快《跨越2030年的鐵路及主要幹道策略性研究》,樂於見到特首積極回應。但當局在落實鐵路發展策略方面進度太慢,聯盟希望政府加快北環線、南港島線(西段)等的鐵路工程規劃,既便利民生,也為工程和相關業界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在促進跨境交通基建「互聯互通」方面,當局從善如流,開放港珠澳大橋給香港私家車使用,做到善用大橋的剩餘容量,鼓勵更多人自駕到內地和澳門,希望政府可以進一步優化口岸泊位、跨境保險等配套安排。同時,當局在新皇崗口岸將採用「一地兩檢」,既可令到人流物流更加暢通,又可以釋放香港口岸區超過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

重中之重抗疫為先需痛下決心

本港的發展長期受到土地短缺問題的局限,但正如特首指出,在眾多土地供應選項中,「明日大嶼願景」規模最大、可提供的土地最多,而且已在社會醞釀討論接近十年,應盡快開展有關研究。經民聯認為,對此不容再拖延,希望發展期可以再縮短,政府也可透過發債集資,減輕庫房負擔。

在創造職位方面,特首宣布,除了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的「創職位」措施,提供合共3萬個有時限的職位之外,將開設更多職位,涵蓋建造和工程等不同專業。政府並將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與經民聯早前倡議的「港青大灣區e 通道」不謀而合。我們希望可以加快推出,回應年輕人特別是專業人士的需要。

當務之急,重中之重,仍是抗疫為先。特區政府需有更大擔當,痛下決心,「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但香港不能完全封關,而內防方面亦有很多地方做得不足,政府應該向市民講清楚要採取什麼措施防止病毒擴散。在機場、關口等處所應設置快速檢測,作為輔助檢測方式,把好「第一關」的防疫工作。同時,政府應擴大強制檢測的群組範圍,爭取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以達至「清零」的目標,以盡快重振經濟,改善民生。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