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立法會近日通過了一項議員議案,促請特區政府全面檢視本港牙科服務制度及人手需要,並制訂短、中、長期的政策措施,以優化公營牙科及相關護理服務,妥善照顧市民的牙齒健康。
正所謂「牙痛慘過大病」,牙齒有問題,不止影響食欲,亦會影響健康。但長期以來,香港牙醫人手不足,公營牙科服務遠遠落後於市民的需求,牙科服務亦較為昂貴,以致不少市民都沒有定期檢查及洗牙,令牙齒健康變差,造成惡性循環。
隨着本港人口持續老齡化,可以預見牙科服務供求失衡的情況將日趨嚴重。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表示,當局會在今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健康中心作為樞紐,統籌為市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至於牙科服務,亦會成立「牙科護理服務發展工作小組」檢視現行服務,並就加強服務範疇和模式向政府提供意見。我認為,當局應該以此為契機,以及參考衞生署完成的「二○二一年口腔健康調查」的結果,盡快開展工作,制訂短、中、長期的口腔衞生政策和牙科護理服務發展方向,並務實地設定時間表和路綫圖,致力在公私營各方面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牙科服務。
若要完善本港牙科服務制度,特區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對症下藥。
流動牙科車提供緊急服務
短期而言,應盡快改善基層牙科服務及網絡。目前全港僅有十一所牙科街症服務診所,往往位置分配不當及開放時間不足,以致一些地區的居民求醫無門。
當局應考慮在十八區以試驗形式,加設流動牙科醫療車,提供緊急牙科服務,免除長者或行動不便的市民跨區求診之苦。同時,應善用地區健康中心或健康站,增加口腔健康檢查項目,鼓勵有需要市民及早求醫。此外,當局應推動公私營協作,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牙科服務。由於牙科服務昂貴,當局也應推出牙科醫療券,以便更有效地支援長者的牙科護理需要。
中期而言,要有效改善各項牙科服務,必須切實增加牙科醫護人手供應。首先應當利用香港醫療教學和技術的優勢,在更多院校開設牙醫學位課程及增加牙醫學位名額,加強培訓本地牙科醫護人才,以及全面檢視公營系統牙醫薪酬待遇和晉升階梯,設法挽留人才。
同時,在維持專業水平的前提下,進一步檢討並放寬現行海外醫護專才來港執業的門檻、考核和註冊制度,適當地輸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科醫護,尤其是設法吸引本身是香港居民或富經驗的海外專家回流,並以市民的利益為依歸。
長遠而言,有關方面應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不少港人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居住或養老的趨勢,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牙科醫療服務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容許本港相關醫療券跨境使用,真正做到利民便民。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