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善用大灣機遇 加快建國際創科中心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日前,立法會就一項關於「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議員議案進行辯論,共有十四位議員動議修正案,說明這個課題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本人的修正案聚焦於創新科技的發展與合作,亦獲得通過。

五月二十六日早上我主持工務小組會議至中午,馬上驅車到深圳機場,直飛杭州蕭山,剛好來得及出席「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港澳台代表座談會」,討論兩岸四地創科發展,翌日又到杭州高新區考察科技企業。為甚麼中國科協本屆年會選址杭州呢?杭州從前以坐擁西湖美景成為國家旅遊名城,近年高新科技發展非常快速,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等不少科技龍頭企業,都是在當地起家。杭州高新區在二○一七年合共有超過一萬四千項專利申請,讓香港感受到「不進則退」的競爭壓力和挑戰。

早前,香港二十四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表達了推動發展創科的熱情,同時反映兩地科技合作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發揮兩地各自的優勢,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相關部委已推出一些度身訂做的支持措施,日後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直接申請國家經費資助,實現科研資金「過河」,又為在內地的香港科研機構作出設備進口免稅安排等,無疑為本港科技發展注入「強心針」,令業界深感鼓舞。

平心而論,香港多所大學名列世界前茅,不少科研範疇都具領先優勢。香港在專業服務、檢測和認證等方面也與國際接軌,可在科技轉移、管理、融資等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在本地政策支援方面,當局在今年的《預算案》額外預留五百億元發展創新科技,堪稱大手筆。日前,又公布科技人才入境計畫,加快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反映政府決心打破過往香港創科發展裹足不前的局面。

港土地不足 產業鏈弱

不過,本港土地嚴重不足,產業鏈亦較弱,要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出路在於與內地加強合作。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定稿即將公布,香港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四月下旬,立法會四個事務委員會聯席前往大灣區,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到訪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及中山五個城市,其中一個參觀項目是位於東莞的散裂中子源基地。這個「散裂中子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超級顯微鏡」,可用於研究各種材料的結構和性能,以及材料科學、生物科技等範疇。這個投資二十三億元人民幣的尖端科研基建,可無償為其他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提供服務,現時已有香港的大學和研究所尋求合作。

國際企業引進來 助內企走出去

此外,經民聯也在四月底組團訪問廣東,與省領導會面,並向廣東省政府和相關部委提交了《促進大灣區發展 深化粵港合作建議書》,就創科發展、旅遊及文化產業、專業服務及人才培訓、工商、交通及通訊、金融服務業,以及青年發展等六個範疇的深化合作,提出二十二項建議。其中一項重要建議就是「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強調香港可憑藉「一國兩制」優勢,在「創新」及「聯繫」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將國際企業「引進來」,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

國務院在五月二十四日公布了《進一步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以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目標,期望在二○二○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範區,訂立多項具體措施,包括推動科研經費跨粵港澳三地使用、允許港商獨資或控股的開發建設項目試點採用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建設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示範基地等,與經民聯關於促進大灣區發展的相關建議不謀而合。

我期待特區政府與中央各部委和區內各地政府加強溝通,為促進大灣區相關業界合作拆牆鬆綁,提供更多支援,務求積極推動大灣區資金鏈、人才鏈、創科鏈、產業鏈的協調融合,共同將大灣區打造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亦為年輕一代提供發展良機。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