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經貿發展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香港難免受到衝擊。本港很多工商專業人士既期待特區政府居安思危,擬訂應對策略適時支援業界,亦希望「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為香港帶來新機遇。今年的《施政報告》宣布當局已採取一些具體措施,包括與國家發改委簽署了關於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今年六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聯席會議亦為兩地建立專有的高層次溝通機制,商經局也在招聘一帶一路專員。同時,政府將成立由特首掛帥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並將委任負責的專員等。我期望政府盡快申請撥款開設相關職位,積極推動工作。
更重要的是,香港應從多方面着手,發揮在國際交通樞紐、科研實力、市場經驗、法律仲裁、基建工程及檢測認證等專業領域的特有優勢。
政府在《施政報告》宣布,在去年《財政預算案》預留五百億元的基礎上,再投放二百八十億元用於大學研究、再工業化、公共服務應用科技等。政府應從善如流,簡化各項程序,避免繁複手續降低申請資助的意欲。今年七月五日本人動議的「加快推動智慧城市發展」議案,連同五個修正案都獲得立法會通過,也歡迎特首在這方面增撥五億元。然而,香港應該有更廣闊的雄心與視野,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區內人工智慧、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創科研發及應用,建立大數據共用平台,尤其是促進電子身分認證和電子支付等系統的互聯互通,推動大灣區智慧城市集群式發展。通過與區內城市商討落實稅務優惠等措施,加快發展創科產業,凝聚國際的創意和科技人才。粵港澳政府應設立大灣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匯聚區內相關官、產、學、研代表,統籌科技的交流與合作。
爭取成為國際仲裁中心
我們亦要爭取香港發展成為「一帶一路國際仲裁中心」。一帶一路建設聚焦於推動沿綫國家和地區的基建設施互聯互通及產業合作,預計可能出現不少商貿和工程合同的爭議。今年三月我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一個提案,集中探討如何促使香港與內地合作建立國際爭議解決機制,發展香港成為一帶一路國際仲裁中心。我歡迎特區政府已成立工作小組探討於香港成立具公信力和中立的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構,為世界各地提供一站式爭議解決服務」。
另一方面,我們要推動香港「工程專業服務」在大灣區先行先試。我和謝偉銓議員在本年四月曾聯名致函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議進一步放寬港資建築及工程企業參與內地工程建設的限制。住建部回覆表示將積極考慮取消部分限制性規定,具體實施工作將在CEPA框架下,按規定程序統籌進行。我認為特區政府部門應協助業界積極跟進落實,並鼓勵香港與內地的企業聯合競投國家級和跨國大型項目。
區域檢測認證中心可期
政府還可以爭取發展香港成為「區域檢測認證中心」。本人作為香港品質保證局主席,了解到大灣區各項發展都需要更多的及格評定服務。香港可以引入更多國際新標準,例如關於網絡安全、防貪管理體系等,並開發更多嶄新專業服務,如有關生態友善、物料回收等方面的評審。我期特區政府與區內城市加強合作,促使大灣區各項標準、檢測認證與國際接軌。
跨境工程基建項目是本港與內地的另一個合作重點。港珠澳大橋的開通連接珠三角東、西兩岸,加上高鐵香港段開通連接全國,粵港澳三地未來應着重優化跨境基建聯通,促進區內機場、港口、鐵路、大橋等的整合利用,並在跨境通關、稅收、人員和資金流通等方面拆牆鬆綁,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加快推動區域合作,達至橋通、路通、財通和人心通。
特區政府必須審時度勢,以創新思維,為香港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新一代創造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遇。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