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全球搶企業搶人才 北都準備好了嗎?(龍漢標)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並以「產業導向」為驅動力,推動香港的優勢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產業導向」發展,就是政府以具經濟增長潛力的產業作為發展核心,透過政策、規劃與資源投入,有系統地吸引前沿和具備潛力的企業、人才匯聚落戶,最終形成具規模的產業鏈和經濟生態圈,從而帶領整體經濟向前。

北都的片區開發正是循著「產業導向」的規劃方向前行。每個片區都有其產業定位,包括「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和「創新科技地帶」。北都「產業導向」的發展模式,標誌着香港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轉變,從過去「積極不干預」與「適度有為」的市場主導思維,走向今日更積極的政策引導角色。香港正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經環境,要突破發展上的瓶頸,更需要政府擔當起領航者的角色。正如財爺所言,朝着「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的方向邁進,這是「香港的必然選擇」。

「產業導向」在世界各地多個新興產業區早已成為常態,如新加坡的裕廊創新區( Jurong Innovation District)就是一個藉得借鏡的例子。裕廊創新區是新加坡政府於 2016 年啟動,旨在打造先進製造與工業 4.0 創新樞紐,有清晰產業規劃,將互有關連的企業、大學及或研究機構集中一處,組成“官產學研”上進行協作,創造前沿工業生產鏈,吸引了包括現代汽車集團( Hyundai Motor Group)、西門子( Siemens)、施耐德電氣( Schneider Electric)等多間跨國企業進駐。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亦為這些企業提供稅務減免、津貼,並與大學合作開設研究中心,增加企業落戶的誘因。這反映新加坡政府並非單純提供土地與硬件配套,更主動規劃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成功的「產業導向」例子比比皆是,除新加坡裕廊創新區以外,首爾的板橋科技谷( Pangyo Techno Valley)、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皆以「產業導向」配合招商引資政策,吸納高增值的企業落戶,繼而匯聚人才,形成產業鏈和經濟生態圈。

北都要成功推動「產業導向」,筆者一直強調要做好招商引資,吸納海內外專才是必要條件。筆者曾建議成立北都「招商辦」,為北都引資和吸納人才作政策和資源統籌,包括租金優惠、研發資助、稅務減免及人才配額等,再配合香港本身既有的完善法規、低稅制、背靠祖國和外連世界等優勢,爭取國際企業和專才落戶北都。

另一方面,政府於兩年前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包括「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和「共同投資基金」共 620 億港元的投資基金,通過支持香港創科、策略性產業的發展,提升香港長遠的競爭力和經濟活力。

這些基金的本質是由透過政府主導投資策略產業,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在港發展,這與北都「產業導向」、招商引資和匯聚人才的方向一致。筆者建議政府考慮靈活運用港投公司旗下的基金,建立「北都招商資金池」,對有意在北都落戶的外資企業,提供策略性投資、遷移資助、初創研發補貼,以至人才搬遷支援等,透過資本槓桿的誘因,吸引企業、人才落戶北都。

香港正處於複雜多變的外圍政經大氣候中,並在各地政府大力爭取產業落地的競爭格局下,特區政府需要進一步以領航者的角色,結合「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推動北都「產業導向」、招商引資和匯聚人才的發展,建立完善產業生態圈,為國家與香港的長遠利益作出貢獻。

原文刊於:https://www.hk01.com/01%E8%AB%96%E5%A3%87/60235716/%E9%BE%8D%E6%BC%A2%E6%A8%99-%E5%85%A8%E7%90%83%E6%90%B6%E4%BC%81%E6%A5%AD%E6%90%B6%E4%BA%BA%E6%89%8D-%E5%8C%97%E9%83%BD%E6%BA%96%E5%82%99%E5%A5%BD%E4%BA%86%E5%97%8E?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google_vign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