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擱置明日大嶼 聚焦北都(龍漢標) – 評論文章
耗資龐大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一再延後,開工無期,政府卻始終未有表態是否擱置計劃。當前政府財政壓力沉重,土地市場氣氛不明朗,正是審視計劃去留的關鍵時刻。
耗資龐大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一再延後,開工無期,政府卻始終未有表態是否擱置計劃。當前政府財政壓力沉重,土地市場氣氛不明朗,正是審視計劃去留的關鍵時刻。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香港進行考察調研,再次勉勵香港各界要集中精力「拚經濟、謀發展、搞建設」,強調當前香港正處於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更提到要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推動香港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近日啟德體育園接連上演精彩盛事。4月下旬一連四日的演唱會,吸引超過18萬名樂迷進場,中國香港隊對印度隊的足球比賽,更錄得42,000名觀眾數字,創下香港歷來最多觀眾入場觀看足球賽事的紀錄。
香港寸金尺土,市區重建是解決住屋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自 2013 年”Fully Profit”「裕昌案」判決及地政總署隨後頒布的作業備考以來,當局對地契條款中「房屋」詮釋過於僵化,導致私營發展商的重建計劃難以推展。
為香港樓市平穩發展,特區政府推出多項積極政策措施,包括去年全面「撤辣」,以及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宣布將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上限由300萬元提高至400萬元,這些政策確實為樓市注入活力。
北部都會區其中一個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就是對接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邁向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部署。與深圳和大灣區融合創科發展,是北都產業的其中一個重要定位。
香港土地業權制度改革即將踏出關鍵一步。立法會目前正審議《2025年業權及土地的註冊(雜項修訂)條例草案》,建議率先在新批土地落實《土地業權條例》,以土地註冊紀錄作為物業業權的最終依據,逐步取代沿用逾一個半世紀的契約註冊制度。新制度籌備數以十年,終見落實契機,筆者深感欣慰,認同政府以循序漸進方式推行新制,既有助業界適應,亦能鞏固業主及投資者信心。
北部都會區發展成功的關鍵,是以產業聚才,以人才興業。筆者早前文章曾分析德國與以色列的大學,如何透過與企業合作,推動科研與產業融合,帶動汽車工業和創科產業走在世界前沿。這類產研合作的成果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而是通過政府長期的政策、科研資助和人才引進框架的持續支持。本文將進一步探討這類產研合作、引才策略背後,政府所擔當的主導角色。
未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將引領香港、深圳以及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進一步融合,循產業導向推展高新科技、專業服務與貿易物流等發展。筆者多番強調北都區要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引擎,必須做好招商引資,吸引企業的核心業務和專業人才落戶,乃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