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北都區開發提速 建築審批宜統一窗口處理(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表示特區政府會積極推動大灣區「組裝合成」建築的優勢互補,亦會研究香港與廣東省開展灣區建築標準的策略性研究。兩地的建築標準若能逐步統一,這對香港建築業和整體發展絕對是一樁好事。「組裝合成」建築技術在香港已漸趨普遍和成熟,建築的組裝配件大多在灣區工廠生產線中預製好,然後運送到香港的建築地盤進行組裝,就如砌積木一樣,將組件組裝建成大廈。「組裝合成」建築方法,既可以縮短建築時間,亦可以降低建造成本。

停止推售商業用地 發揮靈活促進者思維(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來年將不會推售商業用地,同時考慮將部分商業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從這政策可以看到財爺實事求是,尊重市場的態度。現時香港商業樓宇供應充裕,若政府繼續推售商業用地的話,相信市場的承接力不大。

長短兼顧 預算案有助提升香港定位與路向(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政府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提振香港經濟發展的策略,包括鞏固公共財政資源的政策與理念、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措施、長遠的土地房屋政策、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吸引外資和專才計劃等等。這系列的政策,提升並重塑香港的定位與路向。

鬆綁內地專才來港置業 讓人才落地生根(龍漢標) – 評論文章

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的經濟體,猶如一塊強力的磁石,吸引世界各地的專才,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優勢。更重要的是,香港不單止要匯聚人才,更要留住他們。要令專才留港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讓他們在港落地生根,在香港置業。當他們有安穩的生活、房屋資產,自然會生出歸屬感,繼續留港發展。

自由市場經濟 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龍漢標) – 評論文章

筆者是一個信奉市場經濟的人,任何干預市場的動作都不應持久,不然定會影響到市場的自由運作。就以辣招來說,過去13年間,當經濟和樓價向上,我們看不到辣招能夠有效壓抑上升的樓價。反之,當經濟周期下行的時候,辣招卻窒礙了市場自我調整的機制,成為經濟向前的絆腳石。如果在任何一個自由市場中加入一些干預和障礙,最終我們都要付出代價。相反,當市場能夠自由運作的時候,所有事情自然就能自我調整,回復正軌。

強積金供款買樓值得探討(龍漢標) – 評論文章

一般而言,香港的置業階梯大致可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政府提供的出租公屋;第二層級是有政府資助的出售房屋,即居屋;第三層級是私樓。至於為什麼稱作階梯呢?從第一層級開始,一個住在公屋的家庭,當收入和資產達到某一個水平時候,自然希望可以住得好一些,擁有自己的居所,會考慮搬入居屋,而當資產和收入達到更高的水平時,又會產生購買私樓的念頭。於是這樣一層一層的進發,就形成了我們所講的置業階梯。

北都區系列:片區開發須具彈性 銀行角色不可或缺(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每當提及政府和發展商進行溝通、諮詢,社會上總會有一種聲音:是否「官商勾結」?香港是奉行市場經濟的,市場經濟的一個特色,就是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在某些施政層面上,總需要借助市場力量,所以政府跟市場業者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發展北部都會區 抓緊香港向前發展機遇(龍漢標) – 評論文章

片區開發聽起來似是一個新的名詞,但我在早前的專欄曾經提及,香港早在1970年代,就有片區開發的成功例子,就是沙田第一城。大家可能會好奇,新市鎮的開發,跟片區開發有什麼異同呢?香港的新市鎮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共有九個新市鎮。第一個階段是七十年代初期,有沙田、荃灣及屯門;第二個階段是七十年代末期,有元朗、大埔、粉嶺和上水;而第三個階段是八九十年代的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以上三個階段組成香港新市鎮發展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