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釋勞動力 突破經濟發展樽頸(陳祖恒) – 評論文章
疫情過後,本港經濟正處於復甦、復常階段,惟各行各業已深深感受到結構性勞動人口短缺及人口高齡化,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樽頸和阻礙。以航空業為例,人手不足問題令機場運力及物流載力,遠遠未能回復到疫情前水平。筆者期望,政府與各界攜手,想方設法釋放潛在勞動力,從量到質提升本地勞動力。
疫情過後,本港經濟正處於復甦、復常階段,惟各行各業已深深感受到結構性勞動人口短缺及人口高齡化,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樽頸和阻礙。以航空業為例,人手不足問題令機場運力及物流載力,遠遠未能回復到疫情前水平。筆者期望,政府與各界攜手,想方設法釋放潛在勞動力,從量到質提升本地勞動力。
第5波新冠疫情,本港廣泛採用中醫藥抗疫,取得成效顯著。筆者留意到,有不少染疫患者,都選擇以遙距方式接受中醫藥診治、服用連花清瘟膠囊等中成藥紓緩病情。康復後不少人選擇以中醫藥治理「長新冠」。對於中醫藥在預防、治療及康復方面的成效,不少市民認為是「頂呱呱」。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趨成熟,越來越多香港居民選擇到內地工作、生活、升學和養老等。經民聯根據香港市民的期望和深化灣區城市無縫聯通的要求,特別進行專題研究,並於6月23日舉行「共建灣區醫食住行」建議書發布會,就深化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無縫聯通提出15項建議,涉及醫療健康、飲食消費、住屋置業、交通出行等四大範疇。期望通過突破城市之間的界限,促成區內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民生協同發展,以滿足居民民生需求。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推出運輸業及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同時提出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解決多個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隨着香港人口高齡化和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越趨嚴重,人力短缺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及復常。是次政府「出招」屬正視因人力短缺而窒礙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期望政府與各界繼續攜手,制定具前瞻性和整全的人力和人才政策,突破勞動人口縮減對經濟發展的障礙。
香港紡織業聯會主辦的東莞、深圳考察團圓滿結束,筆者幸以榮譽團長身份,與業界翹楚及產學研代表,參觀多間國內紡織服裝龍頭企業,以及華為、比亞迪等多家世界級創科企業,親身觀摩國家領先全球的創科發展。
人口老化對醫療、社會福利及安老服務均帶來挑戰。根據政府統計處2020年公布的《香港人口推算》,2069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增加至305萬,佔總人口四成五。要應對這些挑戰,推動樂齡科技應用尤其重要,筆者認為,當中重點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樂齡科技生態圈」,由創科產品研發、落地,以至應用和推廣,環環相扣,才能以人為本,全方位地提升長者生活質素、減輕照顧者負擔,建構一個「老有所養」的社會。
香港紡織業聯會在4月舉辦了一連兩天的東莞、深圳考察團,筆者非常榮幸以榮譽團長的身份,與一眾業界翹楚及產學研機構代表,到東莞及深圳考察,參觀華為、比亞迪等多家世界級創科企業,以及多家紡織服裝龍頭企業。是次行程讓筆者和業界深深體會到,國家及大灣區的創科發展處於非常前沿的位置,國內的行業龍頭也不斷升級轉型、結合創科和推陳出新,香港企業有很多地方可從中學習和「取經」。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月訪港,展開一連6天的考察行程,他提出了對香港的「6個相信」,包括「相信香港是孕育機遇和財富的熱土和天堂」,令筆者印象深刻、深有同感。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今年全國兩會繼續聚焦新能源發展,而氫能更是其中一個熱議主題。為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培育壯大產業發展的新動能,融入國家氫能規劃,筆者建議香港可從六大方向,推動氫能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結合及發揮內地與香港在氫能發展的強項,發揮「一國兩制」最大優勢,攜手將氫能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