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界資源聯動大灣區 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新引擎(劉業強) – 評論文章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爐,政府本年度財政赤字有872億元,預計下年度繼續財赤達670億元;財政儲備由現時6,473億元進一步下降至5,803億元。雖然面對嚴重赤字、經濟下行及轉型的挑戰,但《預算案》都銳意改革創新、提速發展,包括政府帶頭凍薪「瘦身」、開源節流,亦果斷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向旅發局撥款12.3億元,加大力度宣傳香港,說好香港旅遊故事,我與鄉議局都表示歡迎及支持。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爐,政府本年度財政赤字有872億元,預計下年度繼續財赤達670億元;財政儲備由現時6,473億元進一步下降至5,803億元。雖然面對嚴重赤字、經濟下行及轉型的挑戰,但《預算案》都銳意改革創新、提速發展,包括政府帶頭凍薪「瘦身」、開源節流,亦果斷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向旅發局撥款12.3億元,加大力度宣傳香港,說好香港旅遊故事,我與鄉議局都表示歡迎及支持。
十二月的香港,盛事接連不斷,從月初的「Pokémon GO City Safari」全城捉精靈、熊貓快閃展覽,到聖誕節的冬日維港水上煙火,這些活動為香港帶來了人氣與財氣。然而,根據特區政府公布的資料,200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共有超過330項盛事在港舉行,平均每兩天就有一項活動。如此頻繁,難免讓公眾產生「盛事疲勞」的感覺。但其實何謂盛事?對大眾而言,盛事要具國際性,能吸引旅客,促進經濟,並且提升香港形象。因此舉行盛事,應重質不重量,貴精不貴多,政府必須善用資源,集中資助有真正吸金能力的矚目盛事在港舉行,才不會招致社會非議,或令市民感到失望。
行政長官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開拓生態旅遊,包括印洲塘跳島遊、加快建設「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等,其中發展尖鼻咀和白泥為生態旅遊節點,因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令各界更加期待。尖鼻咀、白泥至流浮山,擁有優質的旅遊資源,但離市區偏遠,嚴重缺乏交通配套,當局需從基建入手,打通動脈,才能推動當區發展成北都生態及文化的旅遊示範點。
隨着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環境污染問題愈趨嚴重,香港現時正面臨嚴峻的垃圾圍城困境。根據環保署資料顯示,2022年棄置於本港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高達574萬公噸,每日平均量多達15,725公噸,當中7成全屬人為活動棄置產生;以全港700多萬人計算,每日每人平均棄置1.5公斤垃圾,數字驚人。
2024巴黎奧運再度掀起全城體育熱潮,國家隊訪港三日令全民歡呼雀躍,大家都爭相一睹運動健兒風采,而比賽期間市民通宵達旦觀賞賽事,由游泳、田徑、體操、乒乓球等耳熟能詳的熱門賽事,到小輪車、滑板、攀岩等這些平時較少機會觀看到的偏冷門項目,市民都看得如痴如醉、刺激萬分。
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在7月18日勝利閉幕,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在這個關鍵時刻制訂並通過《決定》,為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擘畫了宏偉藍圖,亦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及如何駕馭國際變局立牌指路,錨定了方向。
中央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第一條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重點提到「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新質生產力」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主旋律,而「低空經濟」一詞更一躍成為網絡熱搜關鍵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許多市民都有疑問,究竟甚麼是低空經濟?發展低空經濟產業對國家和香港有何好處?
上月19日至21日,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F1)事隔五年再次在上海舉辦,今次比賽除了是F1中國站的二十周年,更是我國首位F1正式車手周冠宇的主場首戰。久遺了的賽事,令門票在今年初發售時被搶購一空,全球車迷匯聚上海,連日來比賽氣氛高漲,我亦有幸與家人和朋友前往觀賽,親身感受熾熱的氛圍。近年特區政府致力推動盛事經濟,F1與奧林匹克運動會及國際足總世界盃,並列「世界三大體育盛事」,假如香港能夠舉辦F1賽事,必定可以吸引車迷和旅客來港朝聖。今年《財政預算案》出爐前夕,我亦代表新界鄉議局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議,當局可以研究在港舉辦F1,利用賽事促進旅遊經濟,為香港打造「亞洲盛事之都」的美譽。
踏入龍年,首先祝願香港百業興旺、風生水起;市民龍精虎猛、財源滾滾。中國人對「龍」這個生肖向來情有獨鍾,認為「龍」是吉祥繁榮、生猛興旺的象徵。然而,當下香港正面對環球經濟的風高浪急,星期三(28日)便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大日子,面對疫後經濟復甦緩慢,賣地及印花稅收入未如理想,財爺早已預告2023/24財政年度,會出現過千億元赤字。公共財政再次響起警號,早前我聯同新界鄉議局代表向財爺提交《預算案》建議書時,也建議了四大開源節流方案,包括推動盛事經濟、壯大本地電影行業、樓市股市全面撤辣,以及暫緩交椅洲人工島項目,期望多管齊下刺激香港經濟,化解財赤危機。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大規模核洩漏事故,當人們還未完全走出十二年前福島核災難帶來的傷痛之際,日本再為全球帶來另一個核安全威脅:在今年8月24日正式啟動核污水排海計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累積逾134萬噸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過程或將持續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