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制訂「人工智能+」策略賦能經濟發展(盧偉國) – 評論文章

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必須守正創新,致力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立法會近日通過一項議案,為特區政府出謀獻策,促請當局盡快制訂「人工智能+」策略,以促進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人工智能及數據產業發展樞紐。

節日魅力 注入活力(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聖誕節來到,香港的街頭巷尾充滿濃厚的節日氣氛。今年聖誕,內地旅客來港人數顯著回升。根據入境處數據,上周六(21日),已有近17萬內地旅客訪港,顯示香港旅遊復甦開始見到曙光。然而,我們不能僅依賴自然增長,還需主動進取,活用節慶契機,進一步推動本地旅遊經濟。

實事求是應對勞動人口短缺(賴家智) – 評論文章

香港走出疫情穩步復常,離不開各行各業打工仔努力為社會打拼。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在11月發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中顯示,本地勞動市場短缺約5萬人,部分勞工密集行業如建造業、城市運作、住宿及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創科產業的短缺尤其明顯。勞動力不足的結果不單窒礙經濟發展,市民的日常生活,民生環境最終也必然受損。

發展盛事經濟忌漁翁撒網 「恐龍經濟」潛力無窮宜研究(劉業強) – 評論文章

十二月的香港,盛事接連不斷,從月初的「Pokémon GO City Safari」全城捉精靈、熊貓快閃展覽,到聖誕節的冬日維港水上煙火,這些活動為香港帶來了人氣與財氣。然而,根據特區政府公布的資料,200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共有超過330項盛事在港舉行,平均每兩天就有一項活動。如此頻繁,難免讓公眾產生「盛事疲勞」的感覺。但其實何謂盛事?對大眾而言,盛事要具國際性,能吸引旅客,促進經濟,並且提升香港形象。因此舉行盛事,應重質不重量,貴精不貴多,政府必須善用資源,集中資助有真正吸金能力的矚目盛事在港舉行,才不會招致社會非議,或令市民感到失望。

習主席「四點希望」指引港澳互補優勢共創輝煌(胡劍江) – 評論文章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澳門,對澳門和香港都提出了殷切期許,希望港澳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改革創新,實現更大作為、謀劃更好發展,開創更光明的前景。他在出席慶祝澳門回歸25周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香港、澳門回歸以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繼續推進「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需要把握好以下四條,包括: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要維護高水平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發揮獨特優勢,強化內聯外通;要弘揚核心價值,促進包容和諧,傳承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

強化區域協同發展 建設國際一流灣區(林建岳) – 評論文章

適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上星期在香港會展圓滿舉行。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主辦的發展工商大會,今次首度在港舉辦,貿發局擔任策略合作夥伴,約1,000名商界領袖和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就大灣區建設等重點議題深入交流。

發展北部都會區 抓緊香港向前發展機遇(龍漢標) – 評論文章

片區開發聽起來似是一個新的名詞,但我在早前的專欄曾經提及,香港早在1970年代,就有片區開發的成功例子,就是沙田第一城。大家可能會好奇,新市鎮的開發,跟片區開發有什麼異同呢?香港的新市鎮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共有九個新市鎮。第一個階段是七十年代初期,有沙田、荃灣及屯門;第二個階段是七十年代末期,有元朗、大埔、粉嶺和上水;而第三個階段是八九十年代的將軍澳、天水圍和東涌,以上三個階段組成香港新市鎮發展的歷史過程。

做良政善治的行動者及落實者(梁美芬) – 評論文章

12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瀛台會見赴京述職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對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習主席的重要講話精神,是接下來香港經濟社會建設的總綱領,為香港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指明大方向,為特區識變求變奮發有為進一步指點迷津。「擔當作為、務實進取」這八個字,既是習主席對香港特區和行政長官過去一年成績的肯定,也包含對香港社會各界的鼓勵、鞭策和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