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東江水供港60周年河源溯源感恩之行(劉業強) – 評論文章

今年為東江水供港60周年。香港天然淡水資源稀缺,為解決水荒,自1965年起便從內地引入東江水,至今已累計供水達300億立方米,滿足了香港七至八成的食水需求,為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東江水,就沒有今天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700多萬香港市民將面臨缺水的困境。

規管僭建切忌過嚴 免阻市區重建步伐(龍漢標) – 評論文章   

發展局建議修訂《建築物條例》,提出日後若物業存在「嚴重僭建物」,即使是由上手業主搭建,購入物業的新業主亦須負上刑責,一旦定罪最高可囚兩年;律師、地產代理或測量師等專業人士,若明知有「嚴重僭建物」仍協助物業易手,罪責相同。政府修例以保障樓宇安全之用意值得肯定,但徜若過於嚴厲,發展商及專業人士參與舊樓交易時的法律風險會大大增加,恐怕會造成連鎖效應,導致市區重建的步伐停滯不前。

拓展多元貿易 積極應對關稅戰(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美國總統特朗普以關稅作為武器,意圖迫令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受美國的一套利益分配,衝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面對無理打壓,港商絕不妥協,除全力支持國家以強硬態度應對美國挑戰、維護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更會以「烈火金剛」的堅強品質拓展多元貿易,加快開拓新市場及升級轉型。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香港必定能夠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用好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持零關稅和自由港的定位,將貿易戰、關稅戰轉化為新機遇。

黃金周至 破格煥新(林健鋒) – 評論文章

五一黃金周將至,內地旅客出遊氣氛高漲,相信香港能分一杯羹,振興旅遊業。近年,港人北上消費已成風潮,折射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深度融合,但亦反映香港旅遊業面臨挑戰。香港需要以破格思維,將「自由港」的靈活性轉化為獨特魅力,在旅遊市場上突圍而出。

自貿突破壁壘 外通靈活應「變」(吳永嘉) – 評論文章

由美國總統特朗普編導的「特式關稅戰」,嚴重擾亂國際經濟市場秩序。「關稅戰」開打大半月,特朗普變幻無常、朝令夕改、反口覆舌、自說自話,唯一不變的是矛頭一直瞄準中國。面對美方貿易霸凌,中方表明奉陪到底,「對等反制」,見招拆招!

樂見政府以靈活思維達成北都區換地協議(龍漢標) – 評論文章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日前完成首宗原址換地協議,為北部都會區整體進程邁出重要一步。筆者樂見政府展現出靈活思維,聆聽業界聲音和因應市場需要,將原址換地的商討期限延長數周,以便與業權人就項目細節作出充分磋商,最終成功達成換地協議。這次換地成功不僅為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注入動力,亦反映出政府與市場攜手合作、共創多贏的積極取向。

為旅遊業復甦不斷注入新動能(林建岳) – 評論文章

本港旅遊業逐漸復甦,今年第一季錄得約1,220萬訪港旅客人次,按年增加9%,是疫情後的季度新高。承接著旅客增長的良好勢頭,由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WTCF)及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主辦,旅發局參與承辦的「2025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香港香山旅遊峰會」日前圓滿舉行。峰會首度在香港舉行,彰顯香港作為國際旅遊樞紐的重要地位之外,更是全球旅遊業走向全面復蘇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別具意義。

穩住陣腳 化危為機(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美國近來頻頻揮舞關稅大棒,但這套策略本質上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從藥品原料、晶片到礦產資源,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若強行切斷貿易,美國社會連日常經濟運轉都有極大影響。數據顯示,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中,超過90%成本最終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埋單」。連美國前財長耶倫都直言,這種政策猶如「自殘」,受苦的終究是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