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維持本港有利營商環境議案 – 發言 (林健鋒)

主席, 我動議通過印載在議程內的議案。

主席, “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這句說話除了形容在學業路途上,如不努力就會退步之外,用來形容香港的競爭力,也很貼切,因為香港要維持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地位,如果現時不加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很快便會被其他國家或地區迎頭趕上。

最近,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在北京接見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的代表團的時候也表明,香港一些競爭優勢開始弱化,香港各界要有高度警覺、認真思考。他更提醒我們, 未來3年是關鍵時期,香港一定要抓緊機遇。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最近亦都提醒商界要做好升級轉型, 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

事實上, 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經過了兩年, 現在只餘下3年。國家未來3年的經濟發展, 快速而且關鍵, 如果香港不能抓緊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時機可能會一去不復返。

我們看看現時全球的經濟情況,美國復蘇步伐緩慢;歐債危機雖然暫時得到紓緩,但當地經濟已陷入衰退;日本雖然已經將日圓貶值希望刺激經濟, 但成效仍然有待觀察。未來1年, 全世界的經濟環境都充滿變數, 全世界都要面對“貨幣戰”、“貿易戰”和“地緣政治戰”,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系, 當然不可以獨善其身。

我認為, 面對當前的大環境, 我們既要保持政府政策的穩定性,同時亦要引入一些有利營商環境的新政策, 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主席, 談到營商環境, 商界和中小型企業(“中小企”)關注的問題
有很多。我想在此集中討論3個問題。第一, 是高租金的問題。雖然根據高緯環球發表的報告,英國倫敦已經超越香港,成為去年全球寫字樓租金最昂貴的城市,但香港的寫字樓租金仍然是全球排名第二,亞洲區排名第一。

寸金尺土,正正反映商界對商業用地的需求。商界人士 – 特別是中小企向我反映, 租金持續上漲, 令他們的經營環境越來越困難。統計處的數據亦顯示,不少跨國公司,在考慮來香港設立辦事處
時,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就是寫字樓的租金問題。

要紓緩租金壓力,政府一定要更有效運用資源,我建議政府進一步將更多政府部門撤離核心商業區,分散政府辦事處的位置,騰空甲級寫字樓作為商業用途。此外,開拓新的商業區亦甚為重要,九龍東的發展“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政府有必要加快發展步伐,以及活化或重建現有工廈, 以增加寫字樓樓面面積供應。

我早前亦提出過,希望政府可以積極研究發展地下空間,紓緩土地不足的問題。綜觀世界多個地方,包括法國巴黎、芬蘭、日本、新加坡,以至深圳前海等,已積極發展地下空間,用以興建地下車庫、體育館及地下街等。但是,香港在開發地下空間的規劃上,似乎比較保守。這些規劃需要時間進行研究、計劃和籌備,所以,即使我們現時有這樣的打算, 也要相當一段時間才可以落實。

主席, 其實香港也可以憑着發展地下空間, 紓緩土地不足的問題。現時本港仍然有一些大型發展項目還未動工,這些項目包括西九文化區及啟德發展區, 甚至日後計劃中的新界東北發展及大嶼山發
展。我們應該在規劃上作出靈活變通,研究發展地下空間,興建地下商場或商業城。

我認為現在是時候進一步探討香港發展城市地下空間的潛力,把這項政策理念,帶入到我們的城市規劃與發展中。當然,最重要就是盡快找更多土地。

第二點, 是中小企的經營困難。現時香港大約有30萬家中小企,佔所有企業大約98%, 合共聘用了大約五成的私營機構僱員。因此,政府扶助中小企, 無論是對促進本港經濟, 還是保障千家萬戶的生計,都是至為重要。但是,傳統的中小企,近年受到全球經濟大幅波動衝擊, 有中小企老闆形容, 他們面前有3座大山, 包括租金昂貴、工資高及原材料價格上升,近年來真是陷於“捱打”的狀況,不知道可以捱到甚麼時候。

雖然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已經在財政預算案中回應了業界提出的部分訴求,例如寬免所有企業的商業登記費,又有一次性的利得稅寬減,以及延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優惠,但這些措施對於面對艱苦經營的中小企來說並不足夠。我認為特區政府現時應推出更多有利營商環境的措施, 幫助中小企打一支“強心針”。

我認為,政府應該給予一些小型公司享有稅務上的優惠。與此同時, 政府亦應幫助企業發展品牌及幫助它們升級轉型。

談到發展品牌,我們很多香港公司都希望打入內地市場。財政預算案提到政府會繼續透過總值10億元的BUD專項基金,協助香港企業升級轉型。我認為大方向是正確的,不過政府應該加大資助金額,盡量簡化申請程序,以及增加基金審批的靈活性;政府亦應加大企業進行科研的支援, 包括對企業進行科研退稅。

此外, 很多中小企在內地營商也不容易, 要開拓品牌就更困難,它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我希望特區政府除了透過專項基金, 亦可以考慮在CEPA的框架之下, 跟內地政府訂定出可以幫助中小企進行內銷的政策。

我在此想提出的第三個問題,便是人才培訓。人才的質素,決定一個地區的長遠競爭力,特別是現代服務業領域。此外,要發展知識型經濟, 人才的重要性就更顯著。

但是,現時香港面對的問題,是香港各方面的人才不足,未能配合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事實上,面對經濟轉型,現時香港的金融業及一些商業的專業支援服務, 佔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 而這些行業,例如銀行、會計、法律及資訊科技,全部都需要高學歷水平的員工支援,因此,有針對性地增加一些高技術、高增值的大學資助學位,不單可以培訓更多專業人才,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更可配合香港的經濟轉型。

我認為香港一方面要加強培訓各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亦要吸引優秀人才來香港。但是,入境處的數字顯示,自從2006年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至今, 在已經吸納的優才之中, 以金融及會計背景最多,其次是資訊科技,反而世界最渴市的科研人才,就寥寥可數。我們經常說要鼓勵科研、推動轉型升級,但科研人才正正是我們人才庫之中比較缺乏的一環。如果本地未有足夠資源、未有足夠的培訓體系, 我們就要提供足夠誘因, 吸引他們來港工作和生活。

我們很多周邊的城市都已經出盡辦法,輸入多方面的人才,令人口結構越來越有競爭力。例如新加坡,如果一個人才到新加坡發展,可以申請7個visa,足夠帶同父母、配偶和子女舉家移民。新加坡亦已訂立目標,要將2015年外籍大學生人數提升至20%,而且外國學生畢業後, 可以有1年的就業簽證, 好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找工作。

我認為特區政府現在是時候檢討一下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除了要簡化申請程序, 亦要制訂出吸引到各類人才來港的措施。

與此同時, 我們亦要鼓勵年青人入行, 為中小企注入新的動力。其實,香港有不少企業都樂意為年青人提供實習機會,特別是在他們求學期間。如果政府希望推動更多年青人入行,我們工商界很樂意提供這個平台, 好讓年青人有機會實習。

代理主席, 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