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維持本港有利營商環境議案 – 發言 (張華峰)

主席,提到有利營商環境,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先前歷時長達40天的碼頭工潮。雖然大家都慶幸這場工潮和平結束,但在當中,我們因為這場充滿政治色彩的工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香港物流中心的地位有否被削弱? 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故此很多評論均指這場工潮沒有贏家, 只有輸家。

我想指出,勞資雙方其實有唇亡齒寒的關係,不一定是敵對或對立。如果沒有老闆投資,勞工便沒工做,如果沒有勞工用心工作,老闆也不會成功。所以,一個有利營商的環境可以同樣裨益勞工和投資者, 達致雙贏。

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香港的營商環境已大不如前,可謂面對重重的內憂外患。近的如深圳前海、又或亞洲其他三小龍,以至久沉不起的日本,都莫不磨拳擦掌,致力吸引外來投資者,或振興本地經濟, 很多都跟香港有間接或直接的競爭。

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來說, 今時今日的營商壓力可謂空前巨大。因為除了要面對外圍市場的競爭,內部要承受租金、工資和原材料上漲、資金周轉等多重夾擊,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繼續升值,令出口型的中小企經營環境雪上加霜。由於競爭激烈,出口的產品都不敢貿然加價,只能自行承擔匯率風險,毛利受到侵蝕,也不知可以支撐到何時。

所以,經民聯不同意在最低工資以外,再引入標準工時,恐怕這項牽一髮動全身的措施,只會因加得減,進一步打擊現時已十分脆弱的營商環境。

事實上,近期有多個分別關於中小企的調查或經濟指數指出,中小企或整體營商環境的確是舉步維艱。早前港大的民意調查訪問了510名中小企僱主, 結果顯示目前的兩大經營挑戰是“營運成本上升”及“生意額下降”, 兩者均有54%受訪者選擇。

另一項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的中小企指數亦顯示,綜合營商指數為48.5, 較上季輕微下跌1%, 是連續4季低於50的好淡分界線。其中,“盈利表現”及“環球經濟情況”兩項指標均低於50,前者更下調3.4報42.2, 顯示中小企普遍看淡第二季度的盈利表現。

滙豐銀行早前公布,本港4月份採購經理指數跌至49.9,按月下跌0.6,結束過去6個月升勢,並低於50的收縮擴張分界線,顯示本港私營經濟增長停滯。

因此,我贊成政府努力改善營商環境,尤其在拆墻鬆綁方面,應該多下工夫。因為坊間有不少意見認為,雖然財政司司長早前在預算案中提出了多項措施, 協助中小企紓困, 如為中小企提供1,000億元的信貸保證額,續推總值10億元的專項基金,協助港企升級轉型、發展品牌和拓展內銷市場,以及將中小企市場推廣基金的累計資助上限提升至20萬元等,這些措施不是不好,只是申請手續繁複,不夠直接。

以我所熟悉的證券界為例,情況跟冰河時期相比也相差不遠。因為近日股市雖然上升,但由於成交量未能配合,加上市場割喉式競爭的風氣未見改善,很多中小證券行的行家對我說,現時情況比以往艱難得多, 希望經紀的收入能得到改善。

我們欠缺的,並不是政府的資助,而是開拓新的商機和減少過分苛刻的監管。

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