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支持證券業發展議案 – 發言 (石禮謙)

在2012年首3個季度,本地股票市場的平均每日成交量較去年同期減少27%。2012年的平均成交金額為531億 元,2011年是732億元,而2010年則是631億元。衍生產品市場的期貨及期權合約平均每日成交張數亦按年減少16%。這些數字顯示,儘管美國已宣布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中國亦承諾會增加基建投資,加上歐洲中央銀行已推出債券購買計劃,但股票成交額及投資意欲均有所下降。香港交易所的股票成交額仍然持續下跌,而現時全球所面對的經濟挑戰亦未為本地股票市場目前及未來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援。因此,前景並不看好。

我們明白政府正致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並鼓勵大型銀行及股票經紀來港,但與此同時,政府必須取得平衡,以保障本地股票經紀能夠在萎縮的股票市場中掙扎求存。

證券經紀業的中小企的呼喊聲並不是曠野中的吶喊,它們大可盡情吶喊,因為政府當局聽到亦只會置若罔聞。現在該是時候由政府確保這些中小企能夠生存,以及聆聽它們的聲音,並讓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交易所及所有相關的財務機構皆有它們的代表。

主席,我同意亦支持張華峰議員的建議,本地證券行在維護香港的金融安全和支持金融發展方面的重要性都是無可取代的。我亦相信必須加強本地證券業的發展,才能鞏固香港作為穩健金融中心的地位。事實上,香港已連續3年獲評為世界金融之都,同時亦是全球最大型的首次公開招股市場,以及亞洲第三大和全球第七大股票市場。2008年,《時代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的文章,當中建議由紐約、倫敦及香港組成一個網絡。部分財金官員對這項建議的反應相當正面,並自我膨脹得以為香港可與全球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看齊。不過,事實上,紐約證券業所僱用的員工是香港證券業 的三倍 – 加上本地證券業的僱員人數正在萎縮 – 而且紐約的產值及所佔經濟產量均較香港為高。至於倫敦的金融市場,主要是由證券、股票、債券及外幣兌換等組成。倫敦擁有全球最大的證券市場,其股票市場亦屬世界級,而歐洲各大主要銀行均在此落戶。有近八成歐洲國際金融機構在倫敦開設辦事處。因此,我實在不明白為何我們會如斯自我陶醉。

主席,紐約和倫敦的金融及證券業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香港的情況亦然。如果沒有了本地的股票經紀,香港也不會有眼前的盛況。此外,金融開放、全球化、科技發展及金融創新亦應記一功。然而,紐約和倫敦的成功關鍵在於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市場的覆蓋範圍廣泛,有利於充分善用各自的經濟腹地。與此同時,中國現已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因此,香港應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這重要的契機,充分善用內地開放的金融市場。

現在該是時候藉推動與內地的更緊密合作,充分發揮香港在金融及證券業方面的優勢,並同時推動證券經紀業內本地業界的發展。我們應致力吸引更多內地企業來港使用香港的金融服務。這是唯一的方法推動本地的人民幣業務,令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此外,我們亦應加強香港的金融系統、金融安全及金融人才,以提升我們的競爭優勢。本港證券經紀人才比比皆是。這是唯一的方法裝備香港,令香港有力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本地的發展重心。

主席,有6位議員就這項議案提出修正案,而吳亮星議員及廖長江議員的建議均有重大的影響。吳亮星議員促請政府在支持本地證券行發展本地業務之餘,積極協助他們拓展內地市場。

廖長江議員的修正案則建議發展有認受性的評級機構。他的修正案提出了證券業的其中一項主要關注事項。著名經濟學家弗利民(sic)曾經說過:“我們目前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一個就是美國,一個就是穆迪,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你,而穆迪則可以藉調低你的債券評級而毀滅你。相信我,有時候也說不清楚,這兩者誰的權力更大”。中國諺語有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事實上,兩番言論的理念如出一轍。長遠而言,如果我們不發展有認受性的評級機構,最終只會任由那些超7級大國的機構評級,被人牽着鼻子走。

多謝。